90年代末到2000年初,二维码和NFC技术相继诞生。此后的数年里两项技术稳步发展,并没有产生什么纠葛。直到2011年左右,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二维码和 NFC 作为新兴的支付手段开始在移动支付领域短兵相接。
对于两项技术来说,NFC 的技术复杂度更高,体验更具「科技感」。但在移动支付的浪潮中,成本相对低廉的二维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迅速抢占 NFC 支付的市场,很有可能发展为移动支付的绝对的主力。
线下的补贴大战方兴未艾,进入到2017年二维码又把战火引向了公共交通出行领域。
自今年8月20日起,北京地铁开始试点推广二维码乘车。目前机场线已经支持「线上购票,线下取票」服务,即乘客可以像买电影票一样,提前在 app 端购买然后取票进站乘车。
而根据官方介绍,从9月20日起,乘客在部分站点可以直接刷二维码进站乘车,进一步省掉取票的环节。预计到2018年一季度,北京地铁全网所有线路和车站都能实现手机刷二维码进出站。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几天前——8月14日,北京地铁、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的官微先后发布了「北京地铁全线支持刷手机乘车」的消息,搭载NFC模块的手机(需要支持一卡通服务或使用 NFC-SIM 卡)可以实现和公交卡相同的功能。经过多年的发展,手机一卡通功能终于正式「转正」。
实际上,在这则消息公布之前,不论是手机厂商力推的各类 Pay 应用、还是运营商主导的 NFC-SIM 卡,早已实现了「刷手机乘车」的功能,而且就是在现有的闸机上实现的。因此这次官方发声更多是出于推广手机一卡通的战略目的,极客公园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解读。
一边试点二维码乘车,一边又推广手机一卡通,北京地铁为二维码和 NFC 技术提供了一个拼杀的战场。实际上,二维码和 NFC 在移动支付上的较量还在继续,公共交通领域的短兵相接已经无法避免。北京地铁只是这场战争的一个局部缩影,在这背后,其实也是两项技术在移动支付领域一次次此消彼长的对抗。
第一回合较量:胜利的并不是「技术流」
2016 年 2 月 18日,Apple Pay正式登陆中国。那一天,不少 iPhone 用户来到星巴克或麦当劳,想要去尝鲜体验「刷手机购物」。
以此为节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 NFC 支付。其他手机厂商也紧随其后,纷纷推出自己的 Pay 应用,开始涉足支付与清算领域。虽然此前银联推行相同支付通道的「闪付」已经多年,但 Apple Pay 引领的风潮迅速成为一股正面力量,让 NFC 技术终于可以和二维码在移动支付领域同台竞技。
在支付技术上,NFC无疑是先进的,「碰一下」即完成付款的体验自然、高效,和智能手机可以进行完美的融合。一时间 NFC 支付几乎成为中高端智能手机的标配功能,大众关注度也提高了不少。
不过在手机厂商高歌猛进的背后,影响 NFC 支付普及的问题却一点也没有减少。首先,NFC 支付依赖于手机硬件实现(NFC 射频天线、SE 安全模块等),也需要商户端设备的支持,这些都为它带来了较高的部署成本。
另外,虽然目前有数据显示全国已具备 NFC 支付能力的 POS 受理终端占比近七成,但由于大量缺少 POS 终端、缺少培训的中小型商家的存在,让消费者在使用 NFC 支付时屡屡碰壁,导致使用率下降。
反观二维码,它几乎可以运行在所有手机上,商户端接入的硬件成本和隐形成本要更低。比 NFC 支付更低的准入、使用门槛,再加上红包补贴的刺激,二维码支付很快完成了市场的教育和渗透工作。
当越来越多的街边小商贩贴上 A4 纸打印的二维码收款信息时,也意味着在市场占有率上二维码正拉开和 NFC 支付的距离。
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 2017 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支付宝、微信支付联手拿下移动支付市场超九成的交易份额。
在第一轮线下购物的支付较量中,NFC 虽然占领了技术的高点,借助苹果这样的「强力队友」进行推广,但二维码凭借更低的部署成本迅速建立起优势,横跨不同的硬件和平台快速渗入到了不同的应用场景中。
线下商超购物不是移动支付的全部,进入到这轮公交支付的较量中,双方可供调配的资源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战事又陷入了胶着状态。
第二回合较量,二维码正在渗透到 NFC 的优势领域
和线下购物场景遇到的种种阻力不同,公交领域可以说是 NFC 支付真正的主场。
手机一卡通本质上是利用手机对实体公交卡进行模拟,只要完成了后台接入工作,接收端(闸机、刷卡机)几乎不需要任何改造。在保证原有使用习惯的同时(可以不解锁直接刷手机),手机一卡通还带来了诸多便利。
例如空中充值功能非常方便,虚拟卡片则解决了不记名卡片丢失的问题,而一部手机还可以承载多个城市的公交卡,对于差旅人士来说也颇具吸引力。目前手机厂商(各类基于 eSE 安全模块的 Pay 应用)和运营商(移动和联通推出的 NFC-SIM 卡)已经提供了较为完备方案可供选择,在支付上也提供了一些优惠措施(例如减免开卡费)。
(小米 Mi Pay 的公交功能)
根据北京地铁官方公布的数据,在试点的一个月时间内,手机一卡通的新增开卡量就到了 20 万张,日均交易笔数为 20 万笔,环比增长了 200%。与此同时,目前手机一卡通每日交易量仅占北京地铁总日交易量的 2% 左右,说明还有非常可观的成长空间。
对于二维码来说,公交出行并不是一个唾手可得的市场,此前二维码在该领域没有任何技术积累和布局。但二维码依然展开了主动进攻——凭借过去几年在消费习惯上产生的巨大势能,凭借现有已打通的支付体系,二维码正在向 NFC 的优势领域渗透。
在二维码乘车方面,支付宝和微信两家依然是积极的推动者。
支付宝目前已经支持武汉、杭州和青岛三地的公交卡(部分线路),而「支付宝乘车码」的适用城市包括济南、湖州和绍兴等 11 个城市;微信小程序「腾讯乘车码」已经支持广州、驻马店和青岛 3 个城市,小程序「深圳市民通」也提供了二维码乘车的功能。
(支付宝的二维码乘车功能)
北京的情况比较特殊,虽然支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乘车没有进入,但是北京地铁官方和易通行 App 进行合作,具体的发展情况上文已经进行过简单的介绍。
二维码乘车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和用户常用的支付账户挂靠,省去了公交卡单独开卡、储值(圈存)的步骤,「先乘车,后扣款」逻辑符合现有的使用习惯,能够避免公交卡不记名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但二维码乘车最大问题在于效率低下。虽然现在一些系统提供了快捷方式可以快速打开支付页面(例如 iOS 的 3D Touch,一些 Android 手机的指纹识别),但是普遍来说二维码的呼出步骤是较为繁琐的,显然无法和「静默工作」的 NFC 相媲美。
另外,二维码乘车需要对现有的闸机、刷卡机进行改造,而影响其识别成功率的因素也很多,例如扫码的距离、角度,光线的明暗等。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高峰期很容易造成闸机口的拥堵。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目前二维码乘车的试点大多是在人流量较低、改造更加容易的公交车上进行的。
上一轮较量中,NFC 技术的普及严重受限于整体的部署成本,而在公交出行的领域,二维码即将面临同样的问题。在使用习惯上,NFC 符合传统公交卡的使用习惯,二维码符合大众的「无现金」消费习惯,但前者在效率上更具优势。
在使用成本上,NFC 依然绕不开手机的硬件成本,而二维码可以继续保持「零成本」的优势。
未来二维码乘车的演进方向将是:地铁方面从「二维码取票」切入,先解决买票时排队、找零这些痛点,再向二维码进出站过渡。公交方面优先选择人流量较低的线路进行改造,保留刷卡机的同时增加扫码的功能,逐步培养用户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背后还有一个助推剂和一个隐患。助推剂是目前微信和支付宝力推的「无现金日」、「无现金周」甚至「无现金城市」等营销活动,对于二维码乘车的普及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隐患是二维码乘车无法绕开现有的公交集团,全国各地标准规范又不尽相同,因此在清算方式上会面临一些阻力。
两个「半路出家」技术的贴身肉搏
虽然当下二维码和 NFC 在移动支付上贴身肉搏,但有意思的是,两者在支付领域实属「半路出家」,起初不会有想到这两项技术会相交于支付领域。
二维码的出现是因为一维码的信息密度已经不能满足商用需求,所以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存储信息就带来了「二维」的概念。NFC 技术则脱胎于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在读写卡之外增加了更加丰富的交互功能。
从本质上来说,二维码和 NFC 技术的诞生都是因为信息传递的升维需求。电子现金交易本身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一种用于连接用户和服务的介质,因此二者在技术演进中逐渐成为了新的支付手段。
NFC:2009 年,中国移动在国内 10 省范围内进行移动支付业务试点。2011 年,央行在全国范围内启动 IC 卡芯片的迁移工作。2012 年,银联主导的 13.56MHz 方案列入国家标准,统一标准后的 NFC 支付开始进入主流视野。
过去的 7、8 年中,运营上和银联一直是 NFC 支付背后积极的推手,但整个市场被引爆还是由于各类手机 Pay 服务的出现。
二维码:2011 年,支付宝手机 app 推出二维码支付业务。2013 年,微信 5.0 版本也加入了二维码支付功能。随着打车类 app 的普及,也带动了二维码支付的早期成长。
2016 年 8月,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这也是央行在 2014 年叫停二维码支付以后首次官方承认了二维码支付地位。
可以看到,NFC 和二维码在支付领域的较量始于 2011 年前后,这正好也是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大步走进大众市场的时间。随着手机开始产生更多的消费行为,广众所形成的向心力开始将两种技术牵引到了同一个赛道上。
关于二维码支付和 NFC 支付孰优孰略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除了技术上的差异,两种移动支付方式的背后也是第三方支付牌照和央行、银联之间的博弈,同时掺杂着手机厂商和支付机构的利益纠葛,因此短时间内结束这个战场的焦灼状态是不可能的。
可见的未来,二维码和 NFC 在移动支付领域会继续并线发展,不断碰撞出火花然后回到自己的轨道上,最终在市场上将形成互补的关系。
虽然 NFC 占有诸多技术上的优势,但二维码在软件层面提供了更低的使用成本,击穿了硬件壁垒得以快速普及。至于二维码相同的战术能否复制到公交领域,逐步占领市场,将是接下来两种支付方式竞争中最值得关注的地方。
另一可供观察的角度是,一项技术是能否普及,技术本身的先进与否只是判断维度之一。整体的部署成本,市场的接受程度可能是更为核心的影响因素。回顾二维码这个「低科技」技术一步步抢占市场的过程,对于「过时技术」的重新思考,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的技术先进性也是很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