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向东看”,融入“长三角”,对接“一带一路”……驻守安徽“东大门”的马鞍山表现出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这活力来自开放发展的态度。利用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承办海峡两岸电子信息博览会、物流论坛暨港航合作发展等重大展会机遇,近年来,马鞍山市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积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建面向国内国际开放合作新格局。
融入“长三角” 市民共享合作成果
27 岁的陈泉是土生土长的马鞍山人,去年,他终于下定决心从马鞍山跳槽到南京一家化工企业上班。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的,除了更好的薪酬和发展环境,区位优势也给了他很大信心。
陈泉说,虽然以他现在的能力在南京还买不起房,但“双城”生活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不大,“现在交通很方便,开车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到单位,偶尔还可以坐动车,这和住在南京并没有什么区别。”
作为安徽“东大门”,马鞍山等高对接长三角,主动融入南京都市圈。通过这几年的建设,马鞍山境内多条主干线与南京相连。仅在城区内,就有马濮旅游大道、205国道、313省道多条高等级道路与南京对接。宁马轨道交通对接、合巢马城际铁路建设项目、宁和城际二期工程、宁马高速扩建等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前期工作稳步推进,一张初具规模的“一体化交通网”已经形成。
区位和交通上的极大优势,给马鞍山对接长三角、融入江浙沪铺开了道路,随之而来的,是产业、公共服务、旅游等方面的进一步融合。仅“十二五”期间,南京企业在马投资的项目就有350 多个,投资总额超过400 亿元。同时,该市积极支持本地企业向南京发展,马鞍山在南京投资的项目达300 多个、投资额近200 亿元。
区域协同发展,不仅给两地带来经济效益,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也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例如马鞍山与南京、合肥建立“三名工作室”交流合作机制,签订宁马教育合作协议,在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师资培养、产学研、实习就业等方面将进一步合作,促进两地中、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医疗方面,重点建立双向转诊、人才培养、业务交流等机制,实行“先救治、后结算”,逐步建立并完善危重病人转诊绿色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两地居民出行,马鞍山与南京两市“市民卡”将实现互联互通。马鞍山市民持“市民卡”,可在南京乘公交、打出租、搭地铁,下一步还可以就诊、购物、旅游,未来逐渐与全国上百个城市实现互通。目前市民卡已完成与公交卡、公共自行车卡和居民健康卡的整合,正在进行上线前的调试,预计近期将可正式发行。
对接“一带一路” 马鞍山制造“走出去”
9 月6 日下午,马鞍山市中亚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外贸部经理邹利红连续给几个外国客户通电话,用流利的英文和客户确认订单细节。工作十年,她积累的外国客户已经有一两百个。
中亚机床是马鞍山市锻压行业的骨干企业,剪折机床是其拳头产品,产品畅销欧美及亚非拉等5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四年位居安徽省剪折机床出口榜首。“ 一方面我们不断提升产品质量,让外国客户认可;另一方面,政府也搭建了很多平台,帮助我们拓展出口销路。”邹利红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近几年,他们在政府的对接下,参加了德国、南非、俄罗斯、越南等国家的展会。通过出去参展的方式,中亚机床与“一带一路”沿线数十个国家建立贸易关系,年销售额超500万美元。
马鞍山博望区有多家机床龙头企业,这也让博望区有“中国剪折机床第一镇”之称。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博望区不断拓展海外市场。截至今年4月底,博望区完成进出口总额2310万美元,同比增长9.8%。
在博望区拥有的自营进出口实绩的170 余家企业中,年进出口额超百万美元的企业有11 家,产品大部分远销中东欧、中东、东南亚等80 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其中,博望机床系列产品出口额近三年年均增长10%。为了让更多博望制造走向世界,博望区提出了“质量强区”战略,通过创新驱动、质量引领两大手段,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我们通过引进人才、自主研发,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中亚机床的生产主管王忠友对人才的重要性深有体会。去年,他们接到了激光切割机床的订单,由于是高端机,原本只有国外能做。为了拿下订单,他们专门引进多名高水平技术人才,通过半年的研发,终于在去年5 月生产出了第一台激光切割机床,“高端产品市场的拓展,让产品利润增加了近10%。”
今年2月,博望区被列入国家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名单。4 月,博望区出口机床系列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正式授牌。示范区创建至今,没有发生一起因质量问题引起的出口产品退运和召回事件。
致力“筑巢引凤” 让企业在马“留下来”
去年底,总投资5 亿元的兴美利大健康产业园项目在马鞍山市开发区正式开工建设,投产后年营业额约10 亿元。该项目的落户,让马鞍山与台湾企业的经贸交流再结硕果。
实际上,两地的合作早有渊源。早在2009 年4 月28 日,安徽省首家台湾工业园在马鞍山市慈湖高新区挂牌成立,园内规划面积2.56平方公里,产业导向为精细化工、节能环保、物流服务等产业,目前已有多家台湾企业入驻。
为了加大马台两地经贸合作力度,该市举办的“海峡两岸(马鞍山)电子信息博览会”,展会规模从首届总参展人数5 万多人、海峡两岸采购商近1000 人、签约项目21 个,发展到2016年总参展人数9 万多人、海峡两岸采购商3500 多人、签约项目42 个,成为全省唯一由国台办批准的对台经贸交流平台。
通过协会招商、驻点招商、赴台招商、产业链招商、展会活动招商等多种方式,马鞍山成功吸引了一大批台资企业,两年来新注册台资企业20 多家。为了让这些企业留下来,当地政府部门不仅提供政策支持,还不断提升服务水平。2016年,马鞍山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台商服务中心,组建了台青会、妇女会,为台商聘请了法律顾问,引进建设了台湾餐饮、台湾花博园、台湾创新科技产业园等一批具有台湾元素的服务类项目,并帮助协调台商、台干子女在该市就学问题。通过不懈努力,目前该市已有台资企业206家,长期在马台胞3000 余名。
搭建物流通道 对外商贸往来更便捷
9 月7 日中午,在长江边的郑蒲港码头,一搜名为“宇航88”的货轮上,周师傅和爱人正在准备午饭。“来了几天了,等下一批货到就能走了。”周师傅一家是山东人,常年在长江上跑货运。两天前,他们的货船进港等待,货物从下游入港后,将通过他们的船往长江上游转运。
近几年,马鞍山不断发展外向型经济,构筑开放发展大平台,加大“一区一港多口岸”建设。其中,马鞍山口岸郑蒲港对外扩大开放于2015 年9 月5 日获国务院批复同意,郑蒲港获得了“国际通行证”和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并已列入中国及世界主要海运贸易港口代码的国家标准,打通了中部地区外贸货物进出口通道。
目前,郑蒲港的航线正在不断扩展,开通了郑蒲港至合肥港的“天天班”,同时,开通至武汉、泉州、广州、盘锦等南北多条航线,成为连接长江上中下游和南北地区的重要枢纽。今年7 月5 日,首艘外籍轮停靠郑蒲港,同时开通郑蒲港至上海港的外贸内支线定期航班,实现了长江内陆省份直接出口、直接进口。
在港口不远处的江面上,大大小小的货船来来往往。多条航线的不断开辟,让郑蒲港正成为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今年上半年,郑蒲港实现集装箱吞吐量3 万标箱,预计全年实现7 万标箱。
与此同时,马鞍山综合保税区也有了新进展。该综合保税区于2016 年8 月26 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是安徽省继合肥、芜湖后第三个获批的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2.001 平方公里,保税区主要分为核心区、联合查验区、产品展示区、保税物流区、保税加工区等。目前建设已接近尾声,本周将迎接省级部门验收。接下来通过国家级验收后,有望在今年内正式投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