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年我一直在推动北斗的普及,最近几个月我应该算是在帮车企搞车联网生态服务,在BAT已经深度介入汽车生态的时代,车企在自身还搞不定互联网的情况下就得全面拥抱BAT,拥抱的姿势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所以才值得行业探讨。
从车联网生态的角度看,除了必须定制化的TSP服务,目前至少有四个子生态值得研究,第一个是T-box/车机车载硬件生态,第二个是车主APP生态,第三个是DMP大数据生态,第四个是ETC车载支付生态。车联网运营,本质上就是如何运营这四个生态,为车主、经销商、车企创造增量价值。这个话题比较大,我且放下不细谈,感兴趣的读者欢迎留言探讨。
过去四年研究北斗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坚信,明年物联网将会爆发式增长,原因有三个,一个是通讯运营商明年上半年已经准备好NB-IOT和eMTC的基站。二是芯片模组厂商已经完成高精度北斗通讯模组技术准备,明年上半年肯定可以大规模出货。三是物联网的典型使用场景正在大量出现,在线支付也已经解决了物联网计费问题。
带有位置和通讯功能的物联网模组目前成本已经非常低,完全具备大规模普及的基础。这意味着从明年开始,我们在街道上看到的各种公共设施都将具备定位和联网服务功能。对车企而言,是时候考虑车辆如何适应物联网大规模普及之后的生态。比如所有交通标示、信号灯、路灯、摄像头都将配备物联网模组,主动向周围广播交通信息。这些数据的大规模产生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会有无限种可能。
我认为很快能实现的几个场景是:
第一,仓储物流的智能化。每个包装箱和托盘都有北斗及通讯模块,这会让仓储和物流的智能化更为简单。究竟是货招车,还是车找货,可以在主被动关系方面有更多的创新。
第二,停车加油计费的智能化。每个车位和加油站会增加带有北斗和通讯模块的传感器,每个车库门、进出停车场、进出加油站都配备传感器和北斗通讯模块,这样计费和进出停车加油站完全可以自动化,大大降低人工参与的复杂问题。
第三,公共交通工具的大规模物联网化,能够实现出行规划的有序化。随着越来越多政府部门开始走向互联网信息化,汽车的使用和消费生态会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比如办理驾照、年检、报废等等,逐步都不需要人工参与。这不仅仅是效率提升的问题,能够自动化,这是社会实体进入物联网化的必经之路,物理世界逐步由规则约束而不再受某一人的个人好恶影响,这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会更舒适。
第四,目前地图POI都是人工添加维护为主,随着位置通讯和传感器的成本越来越低,基于车联网的人工智能地图会代替目前成千上万的人工地图测绘,基于传感器的实时动态POI会代替人工获取模式。这种情况下,汽车这个智能终端在物联网生态里的意义会非常大。
目前这些场景已经逐步实现,车联网必然要在物联网的生态里产生价值。事实上,如果车企不完成自身业务流程的全面互联化,车联网即使在车企内部也发挥会不了多大作用。很多车企都沉迷于车联网本身,这是对车联网的最大误解,以钛马为代表的车联网领军企业,正在为这个生态的完善做一些有价值的尝试,期待与各位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