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辆名为“阿尔法巴”的公交车首发上路,从外观看其与我们每天乘坐的公交车并无不同。但是从现在开始,我们搭乘公交看到驾驶位空空如也、方向盘自己操作,千万不要惊讶!因为“阿尔法巴”正是一辆智能驾驶公交车,这辆公交车当然不会配备售票员,甚至也不需要公交卡或者现金,支持使用的腾讯乘车码可实现0.2秒脱网扫码乘车。移动支付场景的争夺终于从商家付款来到了公共交通,AI的运用也从智能机器人扩展到智能公交、“城市大脑”,不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而是科技改变了我们的想象力。
最后一个高频消费交易场景争夺大战吹响号角
近年来,中国的移动支付业经历了狂飙式发展,怀揣一部手机,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城市完成所有消费,支付宝更是被冠上了“新四大发明之一”的美誉。然而,“移动支付+传统领域”却没有得到深度结合发展,很多旧产业、高频场景很难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升级突破。以城市公共交通为例,别说是乘车刷手机支付了,连可以跨城市跨系统公交卡支付的城市都很少。
在衣食住行四大产业中,公共交通可以说是对新技术应用最为谨慎的一个,不仅因为涉及人数众多、承压巨大,而且改造成本高、牵涉部门多,然而这正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移动支付的依赖,与短期内难以迅速升级系统的公共交通服务之间的矛盾。
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寻找公共服务与新技术之间和谐相处的新模式也成为必然。在进攻公共服务的大潮中,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等移动支付巨头们纷纷开疆拓土,以求谋取更大的市场空间。小马哥最近频频为之站台的腾讯乘车码实现了双离线二维码支付,即便手机和闸机均无信号,也可轻松完成刷卡。这里说的离线支付并不是实时完成交易,只是先收取相关信息,再据此申请收款,因此还能为乘客提供“先乘车后付款”的支付体验。腾讯跑马圈地的同时,阿里也不会闲着,自2016年以来其陆续在国内不少城市与当地公交或地铁公司达成合作,呈现加速扩张之势。相比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银联的支付方式则更加多样化,包括银联手机闪付、银联二维码支付和银联IC卡闪付。
而在乌镇举行的本次WIC大会上,支付宝秀出颇具科技感的停车“无感支付”更是大出风头,支付宝用户事先将车牌号与账户绑定,在车辆开过出口的几秒钟时间里,摄像头会准确识别车牌,并对其支付宝账户进行扣款。但这并不是“无感支付”的第一次亮相,此前6月20日,上海虹桥机场就与支付宝合作在国内推出了首个“无感支付”停车场,而11月腾讯也在广州正式上线“无感支付”。一切都说明移动支付已在停车场实现了场景化运用。
移动支付巨头们通过上述这些不用伤筋动骨的智能解决方案,以技术连接公共出行场景,实现了出行实名制和大数据的结合,对传统的城市交通系统功能和互联网价值链进行了双端重构,受到各地交通部门的欢迎,也让我们看到移动支付在智慧交通中大有用武之地。
NFC近场支付能否在这场大战中抢占失地?
相较而言,在交通支付领域布局甚早的运营商NFC近场支付业务却是后劲不足。实际上,运营商在NFC近场支付领域布局很早,尤其是在线下支付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交通出行被视作NFC近场支付不错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但是运营商的NFC手机交通卡业务发展得并不尽如人意。
“集团公司前些年很重视NFC业务,不但成立了项目组,而且通过集采的方式来推动支持NFC功能的UIM卡和NFC手机的发展。但是,后来不了了之,也不做硬性要求。”一位运营商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在他看来,导致运营商NFC手机交通卡业务发展不尽如人意的因素有很多,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产业链太长,涉及环节很多,比如通信运营商、手机终端厂商、银联、公交部门等等,“都想成为主导的一方,但又没有足够的掌控力。运营商仅仅在UIM卡这个环节有足够掌控力,在其他环节话语权却不够。手机厂商完全可以绕过运营商和银联合作NFC近场支付业务,比如xx Pay。”上述人士这样表示。
产业链缺失强有力的领导者、各方缺乏协同配合,正是导致NFC近场支付近年来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随着微信支付、支付宝、银联三家的深度介入,用户规模越来越大,运营商NFC支付业务再想在交通出行领域有所斩获,难度比以前更大。
一切也从银联的战略转移可见一斑:之前银联一直在推NFC近场支付,但却被支付宝、微信支付主导的以二维码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夺去线下支付大片江山,银联才转而投向发展二维码支付。但在公共交通场景下,NFC近场支付相对有着数据传输、安全性及用户体验三大优势,试想,碰一下就支付是不是比找到二维码再支付便捷多了?越便捷的新技术越能在新的支付场景下迅速发展,假如NFC近场支付能够再次找到迎合用户使用习惯的切入点,在交通出行领域收复失地未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从流量到功能:智慧城市新图景徐徐展开
在公共服务场景进行布局,不仅使得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大大拓宽,更是智慧城市的一场“无痛手术”。从目前三大巨头在城市交通系统中顺利落地不难看出,“智能交通”的真实需求正在逐渐打开。
那么,在争夺支付场景以外,巨头们的攻城掠地对于城市的发展是否有着更多的益处呢?答案是肯定的。单独切入支付环节,仅仅只是提升了交通系统的效率,让用户的乘车体验更好。而在融合了大数据、金融科技等优势后,则可以做到把交通出行和智慧城市无缝衔接起来。
智慧交通的战略布局绝不止于公共交通,而是将用户出行生活的各个场景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快速推进公共交通系统的智慧化转型,提升服务水平、优化用户体验,也会使运营更为高效。比如,当前巨头们和一些城市展开了战略合作,积累的经验和数据将为未来智慧城市中的智能交通管控方案提供支撑。
“当一个急救中心接到电话时,城市大脑可以实时规划出最优路线,还能精确预测沿途每个路口到达的时间,并且实时控制红绿灯的信号。”这是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在乌镇WIC大会面向全球观众展示的正在杭州萧山发生的一个真实场景:通过阿里云ET城市大脑自动调配红绿灯,让120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缩短了一半,在分秒必争的急救路上,用技术为患者开出一条“绿色生命线”。城市大脑是指在一个数字城市中构建出算法模型,再通过机器学习反复优化和迭代,向交通管理者提出更好的建议。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iDST副院长华先胜曾说,城市大脑在交通行业的落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让城市数据产生价值的问题。而要做到这点,他认为,除了技术,城市大脑仍需关注应用场景和生态的打造。
以公共交通这个核心高频交互场景为入口,移动支付巨头们正在一步步融入智慧城市的建设之中,搭建从流量到功能落地的完整链条,助力智慧城市数据化升级,这里风头正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