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互联网不同,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概念。物联网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是继通信网之后的另一个万亿级市场。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
物联网层次结构分为三层,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感知层的作用是通过传感网络获取环境信息。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核心,是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那么作为物联网的“耳鼻口”,感知层到底对物联网发展意味这什么?
主流的传感技术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是联系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重要纽带。感知层是由大量的具有感知、通信、识别能力的智能物体与感知网络组成。目前的主要技术有:RFID技术、二维码技术、Zig-Bee技术和蓝牙技术。
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讯技术。Zigbee由于价格相对昂贵,其次协议占带宽的开销量对信道带宽要求较高,在技术实现方面,zigbee协议开发难度很大,大多数zigbee协议还没开源,各家厂商通信协议互不兼容,极大的阻碍了设备的统一性,所以相比Zig-Bee和蓝牙技术,我国在二维码技术与RFID技术的建设较多。
RFID作为用途最广泛的自动识别技术近些年颇受企业关注,据悉,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可快速地进行物品追踪和数据交换。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广泛适用于各种领域,如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门禁安防系统、电子支付、生产制造和装配、物品监视、汽车监控、动物身份标识等。目前我国在RFID的领军企业有深圳远望谷、上海复旦微电子、深圳先施科技、北京航天金卡等。
但目前RFID发展也存在这许多的问题,首先是成本较高。其次是可靠性较差,相比二维码技术,RFID读取资料的准确性不那么尽如人意。最后是兼容性较差,目前的RFID技术并不兼容现有的系统和技术,缺乏统一的标准。
二维码技术作为一种信息交换、传递的介质,不但在质方面使应用水平得以提升,在量方面也拓宽了信息传递的领域。二维码具有高密度、高容量、纠错强和成本低等特点,不依赖网络和数据库,因此也颇受到厂商的关注。但近年来,在二维码使用中出现了各种安全问题,也多少阻碍了它的应用和发展。
主流的传感器
物联网时代,传感器无处不在。据悉,目前全球传感器各类约有2万多种,我国已拥有科研、技术和产品约为一万多种,其中国内主流传感器厂商以汽车传感器为代表的有航天时代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常州盛士达传感器有限公司等,以仪器仪表、称重产品、压力传感器为主的有西门子传感器与通讯有限公司、广州市西克传感器有限公司等。这些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科技、医疗设备以及工农业等各个领域。为我们实现智慧城市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由于目前对传感器尚无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法,目前常见的传感器包括压力、温度、光电、湿度等。
据悉,随着市场对智能设备的需求不断上升,传感技术已成21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之一。近年来,受应用需求传感器呈爆发式增长的影响,业界预测全球传感器需求有望从当前的百亿级激增到2025年的Trillion-Sensor(TSensor,万亿-传感器)量级。未来,亚太地区将成为传感器应用最有潜力的市场。
但是我国在传感器发展中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比如我国传感器行业整体缺乏创新的基础和动力,特别是在敏感元件核心技术及生产工艺方面差距较大。目前全球主流传感技术仍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
物联网感知层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技术的通力合作、互相补充,巨大的物联市场,势必会推动感知层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安全仍是主要问题
物联网安全可谓是当下全民最关注的重点,智能摄像头、智能电表、智能路灯的普及以及未来智慧城市的落地。物联网在向人们大开便利之门的同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网络安全态势,其遭遇的安全挑战也远远超过了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安全危机,作为连接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键节点的物联网智能终端,实时将所识别、采集的物理信息传输至网络世界的恰恰是物联网感知层的主战场。
目前很多物联网智能终端设备的安全能力普遍偏弱,本身存在各种漏洞和后门,很容易成为黑客实施攻击的“帮手”,遭受物理操纵、信息泄露、恶意控制等攻击。
梆梆安全研究院院长卢佐华在公开演讲中提及智能交通信息安全更大的安全隐患来自感知层。
卢佐华表示,近年,全球智慧交通领域里的航运、物流等行业巨头纷纷遭遇黑客袭击,瑞典交通运输管理局因黑客DDoS攻击几近瘫痪,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服务体系面临来自感知节点的安全难题。深入分析典型黑客攻击案例能够看到,物联网智能终端已经成为大规模网络攻击事件频频发生的源头,攻击者正在愈加熟练的运用这一新型利器不断“收割”,物联网感知层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卢佐华认为,物联网智能终端在实现安全防护时需要同时考虑终端硬件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应用程序安全、终端数据安全、终端接入安全,同时结合攻击者常用的攻击路径,对物联网智能终端做具有针对性的、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