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内地电商去年争先开设无人零售店后,亚马逊旗下首家无人超市Amazon Go周一也于美国西雅图开张,客人于店内购物时,只需在货品架拿起心仪货品后就可以离开店铺。虽然无人商店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专家认为香港仍未适合发展无人零售。
新零售正全球崛起,亚马逊旗下首家无人超市Amazon Go于美国时间本月22日于美国西雅图开张,店内商品包括生活杂货、饮品甚至即时餐点亦一应俱全。从亚马逊官方发布的宣传影片所见,客户进入店内时,只需以Amazon Go的应用程式作身份认证,在挑选心仪商品后,就可以直接离开超市,而被带走的商品就会经应用程式自动扣款。
无人商店技术门槛高
Amazon Go的新零售模式引起全球关注,但同样的营运模式去年已率先于内地登陆,应用范围比美国广泛。现时,内地无人零售可分为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及无人超市三大类别,三种零售模式所应用的技术也不尽相同,当中以无人超市的技术门槛最高,皆因它们会结合绑定帐户信息、RFID(无线射频技术)标签及人脸辨识三种技术。
以京东无人超市为例,首次使用人士,进入前需先绑定京东帐号,然后在超市门口的感应区面对摄像镜头,以供收集面部信息,完成后客人就能取得的二维码绑定帐号,整个过程约需时10分钟,再次进入则毋须重新认证。店内的商品均会贴上一张RFID标签。选定货品后需通过感应闸门进入结算通道,透过识别产品RFID标签,同时配合通道对面的摄像头识别购买者身分进行结算。
专责科技股研究的易方资本投资总监王华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虽然市场认为无人零售对成本控制及顾客体验的影响最大,但他认为其最大作用是在于数据分析,包括客户进入店后会先走向哪个货架,甚么货物会较受欢迎,甚至货物与货物间的关系,例如“原来客人拿起热维他奶后就会买条雪条”。王华认为,收集极细致的消费者行为是以往传统零售商所不能做到或极难做到,但现时通过无人零售的技术就可轻松取得,令商店可摆放商品至效果最好的货架或更精准地定价。
收集数据效益高
除了上文提及的京东无人超市外,苏宁云商去年8月于南京开设无人商店“苏宁Biu店”,并在半年间于北京、重庆、徐州、上海开设另外四家分店。与京东无人超市一样,客人进入商店前要先在超市门口的感应区通过认证,选定物品后亦需通过进入结算通道结算。据内地传媒报道,每家苏宁Biu店整套解决方案成本只需10万元(人民币,下同),而现时每家无人商店已具一定盈利能力。王华认为,随着技术愈趋成熟,加上无人商店收集数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亦见明显,相信无人零售已是大势所趋。
虽然内地积极发展新零售,但一河之隔的香港却一于少理,经本报查访,发现本港两大超市虽开始接受电子支付,但暂未有意推行无人超市,继续沿用传统零售模式。香港浸会大学财务及决策学系副教授麦萃才表示,香港缺乏经济诱因推行无人零售,皆因对零售商来说,除了货物本身的制造成本外,租金才是它们的最大敌人,而且无人商店本身只可以取代收银的人手工作,对于上货架、物流、库存等的工作仍需人手处理。
香港缺经济诱因
他举例道,以去年全港入息中位数1.55万元计算,假如每家便利店需要聘请两位售货员,一家便利店每月的人手成本为3万多元,而售货员本身亦要兼任其他店内的杂务工作。比较起来,要引入一套无人销售系统,未计及研发费用,所需成本就超过百万元,而且零售商要再另外聘请人手负责物流、库存等后勤工作,可见开设无人商店其实并不能减少零售商的成本。
除了缺乏经济诱因外,技术障碍亦是无人零售面对的另一个问题。他又指,阿里巴巴去年开设的第一家无人商店淘咖啡后,就曾发生系统故障,顾客在货架选取货品后就可以直接离开,系统并没有进行结算;同时又有报道指,顾客选取货品后没有到结算区“埋单”,就强行冲闸离开,可见这些企业的系统解决团队仍要未解决无人商店出现的保安及系统漏洞。
此外,即使无人零售最核心的RFID技术,本身亦存在一定问题,就是RFID的探测器不能同时探测多组标签。现时只有Amazon Go突破这个技术门槛,全店顾客在货架拿起货品的一刻,系统已可以侦测到有关行为,并自行纪帐,只要消费者离开商店,系统就会自行结算。而内地现存两家采同样技术的无人超市则未有办法解决此问题,顾客每次离开前,都要到特定的区域结算。因此麦萃才认为,香港要引入无人商店,就必须为企业提供经济及技术诱因,相信待未来RFID技术成熟,系统研发成本降低后,本地零售商或会开设无人商店。
拆解零售业成本
本港学者认为,本港零售业缺经济诱因发展无人商店,皆因它们最大敌人就是铺租。空口无凭,想得知香港铺租成本有多厉害,不妨翻开上司公司年报研究,虽然本港两大超市百佳和惠康的业绩都不会在年报中详列,但从另一家上市百货公司永旺百货(984)的财务报表中,或许有一定启示:
截至2016年12月31日止的财务报表中,列明四项与经营有关的直接及间接成本,包括员工成本、折旧、开业前支出、其他费用,总开支约34亿元,当中员工成本为10亿元,而部份代表铺租成本的其他费用几乎已占20亿元,由于员工成本没有再细分销售、收银、配货、物流及行政员工的成本,假设负责收银及销售的员工占全部员工50%,铺租成本已远超前线员工成本。
人手成本只占15%
另一家成衣零售商佐丹奴的成本分怖就更清晰,参考集团去年的中期报告:集团的销售成本、分铺费用、行政费用共20亿元,当中有3亿元是负责分销部份的员工费用,占所有成本的15%,反观用于铺租的成本则需5亿元,占所有成本的20%,而最大部份的成本为存货成本,占总成本超过50%。
粗略估计,对本港营运的零售商来说,铺租已占去所有成本的25%,制造货品的成本甚至已占去50%,比前线员工的15%为多。由此可见,与其要研发一套无人销售系统,倒不如将资金用于研发降低制造货品成本的技术,至于开设无人商店?当然可以,不过香港零售商财力不多如内地电商雄厚,零售市场亦远未达至规模经济阶段,待腾讯(700)、阿里巴巴、亚马逊这些白老鼠实验成功后,再慢慢引进也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