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刚,现为西安邮电大学讲师,陕西省通信网络及安全重点实验室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起,作为中国国际标准提案主要设计者和ISO/IEC JTC 1 SC31 WG4工作组专家,参与我国2.45GHz有源RFID国际标准提案ISO/IEC 18000-4 mode4的标准化工作,该标准提案是我国RFID领域走向国际的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技术标准。作为主要设计人参与完成了我国2.45GHz实时定位空中接口协议及相关国家标准4项。该标准将推动有源RFID技术与实时定位技术的融合。获得RFID相关国家/国际PCT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相关国际国内学术期刊论文20余篇。
2005年入行,一直在RFID、无线通信技术标准、关键技术研究、系统产品研发等领域深耕十多年,陕西省信息通信网络及安全重点实验室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刚对物联网产业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早期的物联网主要聚焦在RFID和WSN(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随后,物联网概念从自动识别与传感器扩展到定位、视频、设备连接与人机交互等更大范围,也使得物联网的应用扩展到几乎所有行业,成为一种新的网络形态”。
近几年,超高频无源RFID在仓储、图书、服装、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2017年,新零售成为RFID行业新热点,助推RFID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的相互推动,超高频无源RFID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加速深化应用。超高频无源RFID技术也将在标签芯片设计与工艺、封装、天线等技术上得到持续改进,而在空口技术标准不会有大的演进。
对于王宏刚尤为专注的超高频有源RFID技术,他进一步阐释到:“超高频有源RFID技术重点解决几百米范围内的远距离标识,主要应用于车辆、船只、集装箱、贵重资产追踪等应用。随着LoRa(低功耗广域网)和NB-IoT(物联网窄带无线技术)的出现,有源RFID技术将与物联网窄带无线接入技术融合,在应用场景上将面向识别、定位、传感器和无线接入而非单一的识别。”
记者:结合目前产业特点,您在具体工作开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王宏刚:在无源RFID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是产业链协作不畅。芯片或模组厂商、设备商、系统集成商和用户对RFID技术的理解存在差异,最终难以达到用户预期,也就不能体现客户价值。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RFID技术在标签形态上是高度封装的,系统构成和应用方式都相对简单,使得系统设计者容易忽视RFID技术存在的挑战。实际上,由于标签无源,RFID无线链路非常脆弱,容易受到环境、介质等干扰,从而影响系统识别的可靠性。
在技术层面,面向场景的标签设计往往能解决大部分的识别问题,但较为复杂的场景则需要从空口协议、信道、能量传播及标签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优化,在理论的支撑下找到正确的工程优化方法。
为了促进物联网行业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中心筹建了西部物联网产业校企合作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立足西安,服务西部。联盟从2016年起,举办一年一届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与技术合作研讨会”,通过交流,让北上广深、东部发达地区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与陕西的高校人才资源相互融合,进而带动西部物联网的发展,在产业需求的牵引下,西部高校能为产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物联网人才。
RFID技术要获得好的应用首先是要得到用户的理解和认知。不同形式的技术交流、培训、研讨以及学校的教学都需要客观的基于技术标准和技术特性本身去推动共同的技术认知和相互理解。
记者:您作为主要设计人参与制定(建立)了我国军用自主知识产权的2.45GHz有源RFID空口协议体系相关标准,这对军用实际工作有何影响?
王宏刚:从2009年起,我国启动自主知识产权的军用RFID技术标准体系制定,相继发布了国军标2.45GHz有源射频识别空口协议(GJB7377.2-2011)和800/900MHz 无源射频识别空口协议(GJB 7377.1-2011)等一系列自主基础技术标准。
2.45GHz有源RFID军用标准得到了行业内众多企业、科研院所认可,正在集装箱、车辆、贵重资产管理场景试点和推广。在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推动下,2.45GHz国军标RFID技术是该领域第一个军转民技术的典范,希望未来军民技术深度融合,推动RFID技术在各个应用领域创造更大的价值。
2.45GHz有源RFID军用标准的发布为有源RFID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提供了自主产权、技术可控、符合信息安全要求的基础技术体系支撑。
记者:对资深RFID技术标准制定的专家来讲,您如何阐释“自主知识产权”对推动我国争取国际标准话语权的重大意义?
王宏刚:RFID是物联网重要支撑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国际主流的RFID技术主要来自ISO/IEC 18000技术标准体系,这些技术标准相关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均在国外厂商。如果不发展自主的RFID技术,我国的RFID产业必将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因此,无论从国内产业链布局角度看我们自身的产业利益,还是从应用领域涉及到的国家安全方面都需要推动我国自主RFID技术。
从2011年发布2.45GHz有源RFID军用标准以来,中国电子标签技术标准工作组不断推动有源RFID技术演进。2012年发布2.45GHz有源RFID国家标准GB/T 28925-2012,该标准获得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标委颁发的2014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2016年完成基于2.45GHz有源RFID的实时定位系统空口协议国家标准。
2014年2.45GHz有源RFID标准作为ISO/IEC 18000-4 Mode 4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目前标准即将进入FDIS投票阶段,有望在2018年正式成为2.45GHz有源RFID国际标准,进而实现我国RFID技术在国际中占有一席之地,推动我国RFID技术与产业融入全球市场,并获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