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6日网易宣布旗下“未央”猪正式在杭州文化广场世纪联华鲸选店开卖,丁磊“纸上谈猪”八年,终于让我们见到了他养的黑猪,并且能在线下超市买到。
据悉,丁磊养猪应用了智能摄像头、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使得其“未央”猪场内仅需几名技术人员就可以管理2万头猪。
一时间,“物联网养猪”概念在互联网科技大佬丁磊的带领下,变得炙手可热。似乎只要把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养猪产业中来就能解决大量行业痛点、提高经济效益。甚至类似“一个人就能养殖一万头猪”这样的观点也屡见不鲜!
宣传也好、噱头也罢。显然,面对国内一年出栏7亿头猪,一年消费猪肉已经超过了5000万吨的万亿级生猪市场来说,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哪怕只提高很小的收益,市场前景也是巨大的。
其实,除了网易丁磊的“未央”猪,包括温氏、雏鹰、正大、中粮等大型养殖类集团及公司早已探索布局物联网养猪项目,。
那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到底解决了养猪行业的哪些痛点?哪些是博眼球的噱头呢?物联网养猪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根据调研及相关资料查询,当前我国猪场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主要聚焦于自动饲喂系统、猪舍环境监测、猪场疫病防控、节省人力成本、产品追踪(溯源)、减少幼猪死亡率等领域。而这些都需要通过传感器采集的大量数据支撑。
一、这些应用场景的宣传噱头远远大于实际应用
1.物联网监测数据并不能完全胜任远程疾病监控
通过物联网技术对生猪进行远程疾病监控,原理上是行得通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与理论有很大差距。
一方面“投入→产出”效益决定其很难商用。在大型的养殖厂中,现阶段只有少数部分疾病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远程监测,而全部的、整体的疾病监测则是无法做到的。
在试验阶段,给生猪身上加上传感器等可穿戴设备进行监测数据、体温等身体状况是完全可行的,但是在实际大规模投放的时候效果并不太好。这是由于在大规模的养殖场中,猪的生活习性对这种可穿戴设备并不友好,从投放成本及监测效果这种“投入→产出”模式来看,这种方式只适合小规模的试用阶段,大型养猪场很难商用。
另一方面,监测数据参考价值存疑。猪的疾病产生与它的发病症状很复杂,一些简单的疾病可以通过外观或者传感器监测发现,比如蓝耳病。但是,面对更多、更复杂的疾病,这些传感器监测的数据就不具备诊断疾病的参考价值。
而对于大型养猪场来说,误诊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大规模的养猪场更倾向于让专业兽医进行临床诊断,然后再对症下药,降低损失。
2.节省人力成本的关键并不在于物联网技术
我们回头讨论一下本文开头提及的“物联网养猪,一万头猪只需几个人”这一宣传的合理性。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节省大量人力成本的养猪方式的关键并不在于其是否采用了物联网技术,而在于其是否部署了全面的自动化养猪设备。
例如,工厂采用了自动化生产线,用机械手臂取代了原来该生产线上需要的50个人,节省了一批人力成本,显然这是采用工业自动化后的结果。若此时在该生产线上加上各种物联网传感器、控制器等,只是起到提高生产效率等锦上添花的作用,并不对此节省的一批人力成本起决定作用。
3.溯源需要整体化流程,单一的2C并不能大量实现
说到食品安全,当前比较先进的一个理论是产品追踪,即“溯源”。其实,即使采用物联网技术养猪也无法达到市场上大肆宣传的“溯源”。现在能够做到的只是局部的、重要生产节点的溯源。全产业链的溯源宣传噱头远远大于实际应用效果。
真正的溯源是一个闭环的操作,从投入、养殖、屠宰、生鲜、用户整个流程都由一个集团来做才可能实现。这个溯源数据是在内部集团流动的,一旦断开就没法保障其具体某一环节的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一些大型的养殖集团,具备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条件,是能够实现这种溯源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及的丁磊未央猪,因为他能够完全做到产销一体化。
但是,在万亿的养猪行业中,能做到产销一体化的企业只是极少数。现实情况是,养殖场、屠宰场、销售公司往往是分开的。比如像双汇这样的大集团,每年生猪的自产量也只占其使用量的极少一部分,更多的猪肉则是从第三方采购,更不必说我国当前存在的大量散户养殖企业了。
换句话说,养殖企业内部的数据、生产成绩更多的是2B的,并不向第三方市场公开,更不用说2C了。
因此,真正通过物联网技术养猪,采用溯源的方式解决猪肉安全问题是无法大规模实现的,至少我国当前三五年内不存在大规模商用的可能性。
4.RFID耳标成本制约其大规模应用
一种观点认为,RFID技术在养猪产业具有规模化应用的价值,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一方面RFID本身存储不了特别大的信息,本身也不能采集信息,只是作为一种标识使用。
另一方面受限于其成本的制约,养殖场会把这种RFID耳标用在生长周期比较长、单体价值比较大的母猪身上。而对于饲养周期短,数量巨大的生猪是不会大量使用的。
物联网养猪的正确打开方式
前文中也已提到,真正的“猪联网”是需要大量准确的数据支撑的,同时也需要养猪场具备部署物联网软、硬件的基础设施条件,也就是具备工业自动化的基础。
1.猪联网首先会在大规模的养殖场率先应用
大规模的养殖场往往具备先进的工业自动化养殖设备,也愿意投入资金进行物联网改造。当一个养殖企业具备ERP管理的条件后,就可以直接把采集到的物联网数据上传到类似“猪博士”的管理软件上,通过数据显示的生长周期、生活习性、饲料量等分析生产效率、产能等,从而找到优化方案,提高效率。
2.大量准确数据的重要性
物联网的大规模的应用是建立在大量准确数据源的基础之上的,前期通过传感器搜集记录各种数据,比如猪吃的饲料量,分娩、产子的数量,以及草料的称重等数据,只有这些数据的量足够大,准确率足够高,才具备后期数据分析的价值。
这些数据采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没有前面的这些基础数据,就谈不上后面的这些数据分析,包括数据产生的价值。
总之,物联网对养猪产业的应用更多的通过这些采集的数据优化整个生产流程。是一个整体提升的过程,也是促进智慧农业发展,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可以预测的是,猪联网在未来的三五年之内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因为到那时猪联网数据采集已经有了超过10年的积累,伴随着智能制造的突破,万亿级的猪联网市场会迎来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