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的苹果手机用户出门可以不用带公交卡了。苹果公司刚刚推送iOS 11.3系统,加入了“快捷交通卡”功能,能把苹果手机和苹果手表秒变成交通卡。该功能是基于近场支付NFC技术,和我们熟悉的二维码支付相比,只需用手机接近设备就能实现支付,无需再打开手机通过App生成二维码。
然而,要使用这一功能的前提就是要使用苹果支付。此前苹果公司几乎没有向任何的第三方开放过NFC接口,此次苹果公司向北京、上海的地铁开放接口是苹果在中国大规模推动苹果支付的重要举措。
早在两年前,苹果公司就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支付——苹果支付,但是这项在国外一经推出就风生水起的应用,在国内并未掀起太多波澜,彼时已经渗透到大街小巷的二维码支付被认为是其最大的拦路虎。可以说,近十年来我国移动支付的技术演进就是在NFC和二维码的纠缠角力、此消彼长中逐步完成的。
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年初,二维码和NFC技术相继诞生。不久后,日本NTT DoCoMo等公司推动这项技术在13.56MHz频率实现支付功能。2008年,中国移动最先与广州地铁联合推出了“手机地铁票”,用户即使没有NFC功能的手机,只要换上移动的“NFC-SIM卡”,也能实现公交卡功能。2009年,中国移动正式提出全面推进手机近场支付,但使用2.4GHz频率。可是该频率与公交系统、金融行业POS终端采用的13.56MHz频率不一致,无法互通。这意味着,如果采用2.4GHz频率,公交、银联就要更换基础设备,显然,他们不愿迁就电信运营商,更何况移动支付的金融属性,与他们的利益有所冲突。2012年年底,央行拍板,将13.56MHz的NFC定为金融行业的移动支付标准。就此,标准之争告一段落。
彼时,我国智能手机大行其道,摄像头的性能有了质的提升,智能机的各种应用也都可以随意在手机界面生成二维码。同时,腾讯、阿里这些互联网巨头敏感地捕捉到移动支付的市场机遇,各种形态的二维码仿佛一夜间就布满大街小巷。
就这样,四年前NFC标准之战的“赢家”貌似手握频率的话语权,却输掉了把NFC做成产业推向并扩大市场的黄金时代,至此,曾经被电信运营商、银联这样级别的企业捧在手心里,有望成为我国主流移动支付技术的NFC日渐式微。
现在,借助苹果支付,NFC支付又重拾关注,那么它是否还有机会东山再起呢?
想要“逆袭”,NFC面临着很多不利因素。首先是庞大的设备改造成本。二维码支付只需升级软件,而NFC要求用户的手机硬件有相应模块,同时,商户的POS机具有射频功能,因此要么升级,要么换新,面向全国市场,这笔钱用“巨款”二字不足为过。其次,利益纠葛让全产业链联动困难。苹果是全球顶级的技术公司,苹果支付看起来也非常炫酷,但也只是手机支付产业链条中的一环,强大如苹果都几乎不可能打通全产业链。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二维码支付在阿里、腾讯的互联网思维运作下,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生态,在用户心里,支付宝、微信就是手机支付的代名词,相比之下,要从零开始的NFC用户使用习惯培养道阻且长。
然而,换条思路来看,NFC支付未必要和二维码支付形成一种“零和博弈”的竞争状态,NFC支付可以不作为一种颠覆技术,而作为一种补充支付方式,或许能在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首先,面对备受关注的支付安全问题,NFC有着天然的优势。NFC技术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在13.56MHz频率运行于10厘米距离内,也正是由于NFC的传输距离较短,而且是一种近距离的私密通信方式。另外,NFC技术的通信拥有双向鉴权、数据加密等手段,能达到金融级别的安全等级。这是二维码单向通信、有限信息所不能达到的,NFC从技术上保证了造假无法实施。其次,在使用的便利性上,NFC也更加用户友好。二维码的识别,受到光线、距离、角度等外界因素的制约,并且每次使用时需要打开手机,通过应用生成二维码,而NFC支付完全不需要这些步骤,直接拿出手机靠近设备连屏幕都不需要点亮就可以完成支付。
当然,技术没有优劣之分,市场才是唯一的试金石。在NFC领域,除了苹果,ofo也在对小黄车进行智能化改造,用户在不打开软件状态下,将具有NFC支付功能的手机靠近车锁,便可完成解锁功能。受到这些先锋企业的鼓舞,相信之后也会有“探路者”持续跟进,在他们的探索下,NFC支付能否东山再起、实现逆袭,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