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和普及,移动支付已成为人们日常购物的主要支付方式之一,第三方移动支付在快速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加速行业创新,开创红包的企业营销,加强了移动支付的社交性。伴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逐渐成熟,中国手机品牌纷纷推出具有NFC功能的手机。NFC支付安全、便捷、移动设备无需联网,NFC的推行将使得移动支付更加便捷化和安全化。
一、第三方支付产业链
银行金融机构不仅是第三方在线支付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更是该市场的政策制定方,在产业链中具有明确的话语权。第三方在线支付业务能够有效帮助银行提升其银行卡用户、网银用户的活跃度和粘性,但第三方在线支付业务也在一定程度和银行业务竞争,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第三方在线支付市场既有积极合作的方面,也有严厉封闭的部分。
第三方在线支付机构是支付市场的中流砥柱,由于该市场的进入有较高的门槛,由此该市场目前存在厂商数量有限,真正有效运营的仅数十家。由于中国第三方在线支付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市场远未饱和,各家厂商一方面在圈地争抢份额,另一方面也希望在牌照发放之时能够以一定的交易规模来保证“生存权利”,大部分第三方在线支付厂商均处于不盈利的状态,靠风险资本支持发展。
图片来源:比达咨询
二、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现状
1.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递增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截止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人,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为移动支付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手机网民规模情况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53亿人,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5374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与2016年相比提升了2.4%,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和普及,未来手机网民的比例将继续攀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58.8万亿元,同比增长率超300%,达381.9%。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二维码支付市场的爆发,消费者从PC端向移动端的迁移速度加快,预计2018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超150万亿元,达到171.5万亿元,增长率为68.0%。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第三方支付行业格局
2011年,央行发放首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自此获得合法地位。2013年以来,通过余额宝投资、春节抢红包、打车等众多消费场景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互联网支付行为,第三方支付行业嵌入更多生活场景,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这种支付方式。
从2016年8月起,在四次续牌中,有24张支付牌照被注销,271张支付牌照仅剩下247张。
以下为24张支付牌照被注销的机构及注销原因: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行业发展前景
1.监管趋严,市场发展逐步规范化
近年来,国家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不断加紧,第三方支付市场朝规范化方向发展。监管趋严加大第三方支付机构盈利难度,规模经济效应突显,市场将淘汰同质化问题严重的小企业,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移动支付处于发展初期,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金融资金安全,未来专门针对电子支付法律法规的出台会约束行业发展。
2.传统金融机构切入移动支付市场,挑战市场格局
强势制度背景支撑的银联及传统商业银行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通过与实体商业结合切入移动支付市场。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优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资金安全性保障为传统金融机构切入移动支付市场创造良好条件,传统制度背景支撑为国家控制金融行业中的第三方支付支付提供了契机,银联或类似有优质制度资源的支付机构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有机会打破现有支付宝、财付通双寡头市场格局。
3.全球化进程加速,境外金融安全或制约发展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境外旅游市场切入当地市场其他领域的全球化策略在吃透中国出境游客红利后,难以实现业务增长。外国产品占垄断或支配地位威胁国家金融安全,不利于国家稳健发展,支付机构“出海”战略不会推动业务质的改善。
4.中小额消费场景待深挖,支付安全成重要竞争要素
随着第三方移动支付在税务、医疗、公共出行等公共服务领域应用更加普遍,消费者无现金消费习惯逐步养成。中小额消费场景待挖掘,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可通过深挖应用场景实现差异化发展。随着消费者安全意识提高,支付安全性也成为竞争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