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手机的广泛应用,人们对移动支付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不带现金的情况下,大多数都会选择支付宝、微信等支付软件进行交易。商家鉴于方便高效,也推崇这种支付手段,而人们银行卡盗刷犯罪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
中国银联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银联协助公安机关查办案件累计3.18万件,协查涉案银行卡约92.36万张,协查金额4582亿元。虽然全年银联网络欺诈率为1.36BP,明显低于全球及亚太平均水平,但今年以来银联大数据统计分析显示,电信诈骗案、盗窃银行卡、非法套现、冒用他人银行卡、网络消费诈骗案件仍然多发。
移动支付业务高速增长
盗刷、诈骗案件频发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不久前发布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7年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业务金额占网络支付总业务金额的比重分别为26.9%和73.1%,与2016年的51.6%和48.4%相比,移动支付业务的比重大幅提升。
同时报告指出,2017年新兴支付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去年,国内商业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75亿多笔、金额20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6%和28.80%。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390亿多笔、金额10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53%和106.06%。
此外,互联网支付业务规模增速放缓或出现下降,2017年我国商业银行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485亿多笔、金额2070多万亿元,笔数同比增长5.20%,金额同比下降0.47%。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483亿多笔、金额38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7.14%和28.61%。
中国银联公开的信息显示,移动互联网领域支付犯罪大幅增加,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欺诈APP软件、恶意二维码等进行盗刷、诈骗的案件频发。在业内人士看来,移动支付安全已经成为用户最担心的问题之一,而要避免风险事件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
谨防个人信息泄露
关闭免密支付减少风险
据杭州一银行相关人士介绍,个人信息的泄露是出现诈骗及盗刷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在丢失手机后,不法犯罪分子捡到会利用手机里的个人信息,进一步盗取事主网络上的财产,对银行卡内资金盗刷。“手机设置锁屏密码或手势、指纹解锁很有必要,同时尽量不要在个人手机里存身份证、银行卡的照片。如果只是丢失手机,个人信息未被窃取,那么微信、支付宝里的钱和绑定的银行卡还是比较安全的。”
银行卡的小额免密支付也是出现盗刷的原因。银行近年来开启的小额免密闪付功能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利用此功能盗刷卡内资金。上述银行人士表示,如无必要,可关闭微信、支付宝及绑定银行卡的“小额免密支付”功能。使用移动支付时,建议APP上只绑定小额银行卡,删除APP前,切记要解除绑定的银行卡,可减少个人支付账户被盗用的风险。“不明网站及户外免费网站也须警惕,以免被不法分子盗取用户名和密码。”
分析人士称,风险事件中利用网络渠道伪冒办卡、通过APP软件套现、无证机构侵占商户资金等手段也比较活跃。同时,随着经济领域犯罪活动日益复杂,呈现出技术含量高、传播速度快、跨境跨网络实施等新特点。除了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持续加大金融科技应用、提升智能化风控能力,用户也要自我保护、谨防钓鱼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