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便利店的三大变化
在新零售语境下,中国市场上的便利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热潮,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发展格局,整个行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将这些变化归纳为三个方面:
其一,由慢变快
便利店向来被视为“慢行业”,以日系便利店为例,7-11、罗森入华均超过20年,全家进入中国也已14年,但目前三大日系便利店仍在“千店级”规模,平均算下来,一年的开店数在10家左右,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慢行业”。
但最近几年,这一现象正在改变,不必说阿里、京东的“百万便利店”计划,也不必提苏宁小店年开1500店的目标,单从几家日系便利店来看,发展也在明显提速:
罗森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到2013年17年内共开店350家,而目前是1662家,5年内新增1300余家,年均拓店近300家。罗森通过区域加盟的方式杀入湖北、南京等地市场,计划在2025年前在中国开出10000家门店,截止去年8月,仅中百罗森开店已达135家。在南京,罗森与中央商场联手,计划3年内开店300-500家。
7-11提出,近几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快速开店,要以1-2年在一个城市布局的速度推进门店增长,主要城市每年保持30-40家门店。去年12月,南京金鹰获得7-11在江苏20年特许经营权,很快宣布3年内在江苏开1000店。
全家计划在2024年前在华实现万店布局,为实现这一目标,其将全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均列入目标市场,在200个目标市场成立了250多个事业部,到2020年前每个事业部开店不少于30家,即2020年前在全国共开店7500家。
本土便利店拓店也全面加速,Today便利店最初6年只开了30多店,而2014年以来开店300多家;美宜佳去年宣布开店过万,旋即宣布进入上海、江苏、浙江、海南等地……
便利店变快还表现在鲜食工厂和自有品牌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过去一般认为达到百店连锁规模才能建设鲜食工厂、发展自有品牌,而如今,一些便利店品牌刚开出10家左右的门店就开展这方面的搭建。
在资本驱动下,各大便利店都“舍命狂奔”,加速外延式扩张,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
其二,由少变多
这里主要指便利店形态,过去基本是两类,一类是夫妻老婆店等原生态非典型便利店,二是连锁便利店,这类便利店以日系便利店为师,基本以日式便利店面目呈现。
而如今,便利店的“变形”可谓脑洞大开、突破想象,从模式、业态、商品、服务等维度进行创新的便利店不计其数,跨界经营、试水线上、入驻平台、发展到家业务等“新零售便利店”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便利店的多元化浪潮席卷全国,形态与种类极大丰富。
最直观地看,“便利店+业态”已成常态:“便利店+生鲜”,“便利店+书店”,“便利店+咖啡”,“便利店+文具”,“便利店+花店”,“便利店+烘焙”,“便利店+智能贩卖机”,“便利店+网易严选”……“+”的内容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也极大地丰富了便利店的形态、面貌,使便利店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个性和特色。
有评论认为,“便利店+业态”好比“微信+插件”,在增加服务的同时获取更多流量和收益。不过笔者认为,其出发点可能只是因地制宜地搞差异化经营。
能够看到的变化还有“便利店+IP”,如苏果+托马斯,苏果+多鱼,永辉+反斗联盟,罗森+火影忍者,罗森+芭比等等,+IP主要目的在于针对目标群体,提升颜值、时尚度及集客力。
再一个就是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设备广泛应用,如电子价签、智能大屏、自助收银、刷脸支付等等,还有无人化技术的应用,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无人便利店虽然遭遇低谷,但我看好小麦铺、猩便利、缤果盒子等品牌便利店,无人与有人或长期共存,无人店未来有可能成为便利店的重要一极。
业务在线化、服务到家化也是便利店领域的显著变化。《2018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数据显示,36%的便利店引入了网络零售,这部分企业网络销售占比约1成;7-11、罗森、全家等便利店等数千家便利店入驻京东到家,与美团外卖等平台合作的便利店也在快速增长之中,便利店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为更多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与舒适体验,同时,通过在收银支付、门店营运、顾客关系等方面的数字化创新,便利店不断地创新业务模块、提升运营效率、深沉消费数字。
其三,由重变轻
阿里、京东的“翻牌”式改造是一种轻模式,7-11、罗森的“区域加盟”也是一种轻模式,市场上还有很多主打松散型加盟的本土便利店,也都是轻模式的代表。
笔者感觉,便利店发展有从原来的紧密型加盟、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营向整合式发展、并购式扩张、供应链输出等方向发展的趋势,这可能也是我国便利店变快、变多的主要原因。
总之,席卷市场的新零售浪潮中,在资本的大力推动下,我国便利店正在加快突破早前日式便利店的固有模式,呈现出狂奔式拓店、颠覆式创新、融合式发展的态势,以一种突破行业规则、甚至是让人看不懂的方式“舍命狂奔”,与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交汇对接,正在深刻改变便利店市场格局、竞争格局。
二、便利店的五大走向
多年来,中国便利店师承日本同行,日本便利店当然有很多值得称道之处,比如:与社区生活深度结合,以产品创新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供应链的打造上精雕细琢,在选址、选品上一丝不苟,在服务上精益求精,在店铺的运营、管理上标准规范等,特别是快速应变差异需求,鲜食创新速度快、有深度,可谓日本零售业的一块招牌,集中体现了日本人的严谨、认真和工匠精神。
但我总觉得,可能因为团队操作的原因,早前的日式便利店总给人以沉重、刻板、缓慢的印象,尤其是主要品牌便利店年均开店10家左右的“龟速”,20多年仍不能持续盈利的状态,与传说中的日本便利店差距甚大,也无法很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中国市场,在半年就能决定一个行业生死(无人货架),或成长起来一家号称“独角兽”企业(瑞幸咖啡)的时下,这样的速度几乎没有任何机会,这也许正是日式便利店近几年加速创新、加快发展的重要原因。
现阶段,即使是最优秀的中国本土便利店品牌,与日本7-11、罗森、全家等主流便利品牌依然有很大差距,无论是营收规模、盈利水平,还是加盟管理、店铺运营、供应链打造、产品创新等,都存在“代差”。但值得庆幸的是,在新零售时代,依托技术赋能、资本助力,本土便利店已突破了日式便利店的单一模式,呈现出百舸争流、各领风骚的发展态势,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事实上,就像拼多多、网易严选的崛起并非沿袭传统电商的路线图一样,中国便利店要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样不能亦步亦趋地重走日本便利店的老路,在新零售这个新赛道上,本土便利店完全有机会像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一样实现超越。
以中国市场之大、消费人口之多、经济发展之快,培育几家像7-11、罗森、全家这样的优秀便利店品牌,实现对日本便利店的行业性超越可能只是时间问题,笔者猜测,今后数年,我国便利店发展或呈现以下走向:
(一)“非典型便利店”或成为重要一极
很多人不太看得起夫妻老婆店,行业协会甚至未将其纳入统计,但是,那些看上去“土得掉渣”的小店,非常亲民接地气,极具韧性与活力,绝大多数都是一直盈利的,这一点强过很多看上去高大上却还在亏损中挣扎的“正规军”。更关键的是,这些小店遍布全国各地、深入街道、社区,数量高达600万之众——是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10万便利店的60倍。一旦阿里、京东完成对这一庞大群体的“收编”,决不会仅仅满足于供应链输出、做一个安静的供应商,进一步的深度改造势在必行,电商巨头强大的线上资源、领先的技术能力将为夫妻老婆店的破茧成蝶提供巨大想象空间。笔者猜想,改造到一定程度,阿里、京东极可能以这些小店为线下流量入口,推动电商下凡,嫁接金融服务,集成本地生活服务,这些“蚂蚁雄兵”有可能织就一张大网,成为美团式生活服务平台,届时,必将成为连锁便利店的强劲对手。
(二)区域便利店将长期“唱主角”
目前,除了石油系便利店,我国尚无全国性连锁便利店品牌,但未来肯定会有,随着便利店发展模式变轻,“区域加盟”“松散联盟”等发展策略将加速便利店跑马圈地,也许数年之后,我国就会诞生覆盖全国市场的便利店品牌,苏宁小店、永辉生活、日系便利店7-11、罗森、全家有可能实现全国性布局,美宜佳、见福、天福、Today、十足等本土便利店也可能跑得更快,也不排除还会冒出新的品牌,一切皆有可能。
但鉴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市场千差万别,南北方差异巨大,一家便利店适应全国各地的难度很大,因此我认为,全国连锁的便利店可能出现,但数量应该不会太多,区域便利店将成主流。这是因为与日本、东南亚国家相比,我国的一个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华中、成渝等,每一个区域市场都足以支撑便利店巨头成长,且同一个区域的消费特点、消费习惯差异不大,有利于便利店精耕细作、深度布局,像广东的美宜佳、福建的见福、山西的唐久、湖南的新佳宜、成都的红旗连锁等便利店品牌,都是从一地成长起来区域巨头,有的正在跨区域扩张,但最后能发展为全国连锁的应属凤毛麟角,大多数会是区域称雄或跨区域领先。
在大浪淘沙式的竞争中,便利店行业集中度持续走高是必然区域,数据显示,我国便利店品牌多达260多个,40.7%的为非连锁经营,在高强度竞争中,这些“散兵游勇”可能很难单打独斗,未来不是被阿里、京东们“收编”,就是被连锁便利店品牌并购。我国未来的便利店品牌可能比日本市场多,但不太可能超过现有数量的零头。
(三)多元化创新永无止境
目前,我国便利店已进入创新井喷期,未来这一势头将有增无减,各种主题店将大量涌现,业态跨界、品类混搭将更加颠覆,便利店的颜值将更高、时尚度更潮,自有品牌、自研产品也将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服务的加载也将走向多样化、高度集成化。新零售将成为便利店的标配,人工智能、大数据、LOT、区块链等技术、设备的应用将更加普遍,便利店将成为“艺术行业”“科技行业”,行业的专业门槛、技术门槛都将水涨船高。
(四)无人化将成重要发展方向
无人便利店已经试水几年,目前的效果并不理想,有人评价它“真无人、假便利”,缤果盒子CEO陈子林也认为“无人便利店首先是便利店,其次才是无人”。目前的主要制约有三:一是技术不够成熟,安全性、便利性存疑;二是成本过高,难以大面积推广;三是品类、SKU较少,体验较差。
笔者认为,这些可能都不会成为长久制约因素,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物联网、人工智能的进步速度超乎想象,大面积的布局将摊薄成本,体验也会越来越好。在高租金、高人工成本的重压之下,便利店的无人化会成为一个重要方向,但无人便利店不太可能取代常规便利店,而会作为一种补充长期存在,“无人化”会成为主流,即采用“无人+有人”的混合模式,大量应用无人技术、设备,减少用工,无人的炫酷、有人的温度兼得,“便利店+智能货柜”就是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未来的组合形态会更多。
(五)渠道下沉是大势所趋
当前,一二线城市是便利店竞争的主战场,但随着发展的提速、竞争的加剧,上海、深圳等地便利店市场已趋饱和,武汉、杭州、南京、成都等地也会很快由增量市场变成存量市场,未来几年,更多的机会将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这些市场中很多仍以传统的夫妻老婆店为主,缺乏现代意义的便利店,而差距就意味着潜力和机会。更长远地看,未来主要潜力还在中西部地区,“一路向下”“一路向西”或成我国便利店发展路线图,开疆拓土、跑马圈地仍时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之后才会进入提质增效、精细运营的“慢时代”。
便利店需要“慢功夫”不假,但它正在成为“快行业”,“慢功夫”的修炼需要适应当下快节奏的发展趋势,便利店不会重回过去慢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