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全球首次神经影像人工智能人机大赛全球总决赛的结果没有出乎人们的预测:AI 以压倒性优势完胜两组共25名医生。
这次由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人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和中国卒中学会联合主办的“CHAIN杯”全球首次神经影像人工智能人机大赛分AB两组进行。A组15名“人类战队”医生成员由全国线上预赛产生的优胜者6名、国内神经疾病排名前列的专家7名及国外知名医院专家2名组成,每位医生需要在30分钟内对15张颅内肿瘤的CT、MRI影像进行判读及血肿预测。 而参赛的另一方人工智能BioMind同样需要在30分钟内完成15名医生的工作,即完成总计225道题的判读。B组共有10名医生,全部是副主任级别以上,他们进行的是脑血管疾病CT、MRI影像判读,B组每名医生需要在30分钟内判读3张片子,允许医生们进行判读结果讨论,而BioMind需要在30分钟内判读30张片子。
现场比赛结果是:A组的225例判读,AI用时15分钟准确率87%、15位医生用30分钟准确率66%;B组:AI用时15分钟准确率83% ,10位医生用30分钟准确率63%,无论时间还是准确率AI完胜。
此次参赛的人工智能BioMind中文名天医智,由北京天坛医院与北京安德医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
据北京安德医智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莫伟群介绍,目前已经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关于天医智的医疗器械注册申请,待完成上市研究,获得医疗器械证书后即可在国内推广应用。
“机器训练时间不够,如果能够再多给AI一些学习时间,它将会表现更好。” 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王拥军对于此次结果并不意外,“如果AI对于血肿预测的准确率能够超过85%,我们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就计划启动临床验证研究。”王拥军表示,除了上述肿瘤影像AI,目前天坛医院还同时正在进行AI辅助临床试验研究、AI辅助康复、神经病理切片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脑神经疾病患者的智能护理;依据患者诊疗数据,AI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辅助医生决策;脑卒中后遗症、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肢体及语言康复智能化辅助训练等多个不同用途的AI研发。
“希望未来AI能把医生从一些简单重复的高强度劳动中解放出来,让医生有更多时间做研究、给病人以温暖,也让患者节省看病成本。”王拥军说。
据悉,在2017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新修订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已经增加了关于人工智能诊断软件的分类,并明确若诊断软件通过算法,提供诊断建议,仅有辅助诊断功能,不直接给出诊断结论,则可申报二类医疗器械,如果对病变部位进行自动识别,并提供明确诊断提示,具有较高风险,则需要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