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未来的日常点检是靠五感还是靠工具、仪器?
作者:本站收录
时间:2018-07-19 08:31:28
RFID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当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关键词: PDA RFID 手持机
1

  传统的点检就是安排专人,利用人的五感和简单仪器、工具,按照一定周期和标准对设备的部位进行检查,确定其是否正常,发现隐患,掌握故障初期信息,以便及时采取对策,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管理方法。

  如果我们用手去摸摸某个人的头,感觉发烫,判断这个人可能发烧了。如果去摸摸一块发热的铁块,我无法判断这块发热的铁到底是245度还是246度。因为这已经不是人们敏感的温度区域了。

  我们的耳朵可以听到声音,却听不到超声波;我们的触觉可以感受温度,却感受不到很多红外线;我们的嗅觉可以闻到一些怪异的气味,但很多气味却无法分辨,人的鼻子比猎狗的鼻子迟钝多了,很多气味传感器也要比人得鼻子敏感。

  中国传统的中医看病,主要靠把脉,通过脉象的浮、沉、迟、速进行脏腑辨证,来诊断疾病。甚至传说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时代,男医生是不能摸着女子的手把脉的,于是就在女子手上缠一条丝线,从帐子里将丝线拉出来,医生摸着那根拉出5米的丝线,通过丝线的微动来判断帐子里的女子得了什么病,那时医生的医术是多么高明?!而医生的手又多么像一个十分灵敏的振动传感器啊。

  现代中医虽然仍然保留把脉的传统,即使是医学院毕业的博士后,看病时也会给病人把把脉,然后开出一张单子说“你做个B超,再做个核磁共振吧”。现代的中医虽然相信把脉,相信望、闻、问、切这类直接利用人类五感的检测手段,但更多是依赖现代化的诊断仪器设备,如验血、验尿、心电图、超声波检测、X光、核磁共振等。

  凡是可以为人类诊断疾病的技术手段,理论上都可以用于对机器设备的诊断,只是个费用和成本问题。因此,纯粹依赖人类五感的点检,也要与时俱进的发展到依赖五感以外的仪器、仪表和设备——这些人类五感的延伸工具。

  在物联网时代,设备的点检对于PDA的应用越来越频繁。什么是PDA呢?

  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又称为掌上电脑,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在移动中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按使用来分类,又分工业级PDA和消费品PDA。工业级PDA主要应用在工业领域,常见的有条码扫描器、RFID读写器、移动POS机等都可以称作PDA。

  RFID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电子标签, 操作快捷方便。

  RFID的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RFID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俗称电子标签或智能标签。

  RFID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当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在点检中,可以应用上述技术,点检员通过手持的PDA在一定距离之内识别需要点检的点位,点检标准就会立刻出现在PDA的显示屏上。

  如果是“良否”点检,点检员按下“正常”信号,就意味着这一点的点检完成;如果设备异常,点检员按下“异常”信息,就会跳出一个对话框,由点检员填写具体的异常信息,或者存储在PDA自身的存储器里,适当时机再传递到中央服务器里;也可以通过公共无线网络或者企业内部WIFI直接将信息传递到服务器。

  这一功能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纸质点检表单。也有一些PDA还设置了传感器,将设备的振动、发热或者气体泄漏,甚至是快速油液检测信息传递出去,这也称为智能化点检。

  对于那些关键瓶颈设备,如果停机损失或者危害严重,需要随时跟踪监测设备状况,上述的PDA就远远不够了。人们通过固定的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实时将信息传递给计算机,甚至可以直接判断设备是否出现故障,这就上升到状态监测。

  而通过状态监测获得的信息所实施的维修模式,称为状态维修,国际上也称为CBM,它也属于预防维修的一种。只不过它不属于定期预防维修TBM,而是根据设备劣化状况,不定期的预防维修。显然CBM较之TBM更精准,更有利于减少或者避免维修过剩或者维修不足。

  任何事物有优点必然有缺点,真理与谬误本来是一丝之差,悖论总蕴含其中。

  随着电子化、信息化的发展,人们不断提出新的想法。甚至一些“专家”提出未来设备不需要人来诊断设备状况,可以由机器上自带的“自诊断”设施,机器可以自己诊断故障,甚至可以实施“自修复”。

  当然这些设想在技术上实现是完全可能的。这让我们又提出新的问题,这些“自诊断”、“自修复”设施一定会增加设备成本,使得廉价的设备变得昂贵,在市场上是否有销路?“自诊断”、“自修复”设施让设备变得更加复杂,更难以诊断和修复。而且,谁对这些“自诊断”、“自修复”设施进行诊断和修复呢?难道我们再为这些“自诊断”、“自修复”设施设计安装一套“自诊断”、“自修复”设施吗?我们陷入了一个个循环和悖论之中。

  在很多场合,人类五感还是最直接、最廉价的诊断工具,我们没有理由放弃。

上一篇:增强品牌保护,为何马云选择NFC和RFID? 下一篇:影像式条码扫描器的选型要点有哪些?支持纸质条码、屏幕条码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