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为人们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分享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那么物联网则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相互感知。由于物联网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制造、物流管理等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众多领域,因此被认为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叁次信息技术革命”。
近几年,物联网逐步融入了我国交通、物流、医疗等行业的发展进程,并推动着这些行业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物联网+金融”这一新业态也应运而生。在物联网与金融行业的结合日益紧密之际,加快整个金融行业相应的标准体系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政策支持和业界人士的推动下,物联网金融标准制定日益提速。10月31日,从国际标准组织物联网标准分技术委员会传来捷报,由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无锡物联网金融研究院联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主导,面向动产质押物监管的物联网金融服务系统国际标准提案顺利通过国际标准组织投票,标志着全球首个物联网金融标准正式立项。
这一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讨论。从物联网金融文章提出构想、物联网金融白皮书到创立国际物联网金融标准研究工作组以及物联网金融国际标准的正式立项,其间经过了多次的探讨和实验。此次物联网金融标准正式立项,为物联网金融行业向着合法、合规方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意见指导。同时,这也表明我国的物联网金融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实际上,物联网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将会深刻的改变证券、保险、银行、租赁、投资等众多金融领域的塬有模式,并促使这些金融领域加速向着智能化、现代化方向转型升级,智慧金融模式将加快出现。在物联网技术的影响下,我国新型信用体系不断完善。
具体来讲,物联网在某种程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互联网,使金融征信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更高。用户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时,只能看到人为输入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经过进一步处理,因而其真实性不高。在物联网中,所有的信息都来自物联网体系架构终端,单靠某台机器对信息数据进行修改较为困难,因而在物联网中的信息数据更为客观和真实。
与此同时,物联网应用于金融领域后,能够实现金融动产的全程感知、全程监管,有效解决重复质押、虚假质押等一系列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动产的质押风险。此外,整个金融行业在与实体经济结合的过程中,信息流和资金流等可以实现深度合一,其风险也更加可控。
据业内人士分析,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也为金融企业降低了潜在的风险,使金融机构在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时更加有的放矢,并不断改善服务质量。
换言之,物联网为金融行业构建客观信用体系、防范金融风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借助物联网的技术优势,相应的金融监管机构可以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选取最佳方案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管,并建立起更为客观的信用体系。
金融作为打造世界强国的重要支柱和必要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我国作为金融大国,要想实现金融强国的目标,就必须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传统金融行业向着智能化、高效化方向转变。
目前,虽然我国的信用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需进一步完善,但是假以时日,客观、可信的信用体系将逐步建立起来。在推动中国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转变过程中,物联网将做出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