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观察人士认为,2018 年是智慧城市爆发元年,而随着各家战略逐步完善,2019 年将是智慧城市发展较为关键的一年,巨头们将在该领域进入角逐阶段。
图片来自“东方IC”
有人认为,AI 技术在经历前几年的资本狂热后,需要回答某些更为残酷的问题,而智慧城市的提出,提供了改变 AI 落地疲软的新路径。不仅如此,现在城市中的确有许多问题需要 AI 和大数据才能真正解决,比如交通规划和环境治理。
业内观察人士认为,2018 年是智慧城市爆发元年,而随着各家战略逐步完善,2019 年将是智慧城市发展较为关键的一年,巨头们将在该领域进入角逐阶段。
政府先行,互联网巨头助攻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政府已经先行一步。相关数据显示,自 2012 年住建部正式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以来,全国已有 95% 的副省级以上城市、超过 76% 的地级城市, 有超过 500 座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2018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潜力榜,图片来源:新京报)
智慧城市这样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单纯依靠政府之力去建设远远不够,众多企业巨头纷纷入局智慧城市领域。
目前市场上面一共有三波力量在做智慧城市。 第一波力量:传统老牌的那些公司。这些公司的核心是卖硬件,做集成。第二波力量:做云的公司,其都有一个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核心是卖云。第三波力量:新出现的某些人工智能公司,它只能做其中的一两个应用,比如说在摄像头上面做识别,通过卖应用的方式做智慧城市。
其中互联网巨头纷纷携重金投入智慧城市领域。以BAT为代表:阿里巴巴的ET城市大脑、百度的 AI CITY、腾讯的数字城市。
除了 BAT 以外,在智慧城市上发力较狠的还有两位玩家:华为和平安。平安对自身的定位是智慧城市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提出了「1+N」平台体系。「1」指的是一个「智慧信息」云平台,「N」包括智慧交管、智慧安防、智慧教育等十大版块。
华为则专注成为连接基础设施提供商,同时提出打造城市神经系统。此外,京东数字科技在 2018 年 JDD 大会上推出了基于城市计算平台打造的「城市操作系统」,科大讯飞的讯飞超脑、浪潮的城市智慧大脑、滴滴的交通大脑等也轮番占领媒体头条。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第三次浪潮
2008年~2012年,我国智慧城市经历第一次浪潮,可称为概念导入期。
该时期智慧城市建设以行业应用为驱动,重点技术包括无线通信、光纤宽带、HTTP、GIS、GPS技术等,信息系统以单个部门、单个系统、独立建设为主要方式,形成大量信息孤岛,信息共享多采用点对点自发共享方式。产业力量较为单一,国外软件系统集成商引入概念后主导智慧城市产业发展。
2012年~2015年,为试点探索期,智慧城市开始走出中国特色道路,掀起第二次浪潮。
该阶段在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重点推进RFID、3G/4G、云计算、SOA等信息技术全面应用,系统建设呈现横纵分割特征,信息共享基于共享交换平台、以重点项目或协同型应用为抓手。推进主体上,中央部委层面由住建部牵头,在全国选取了290个试点,广泛探索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和模式。国内外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设备商等积极参与各环节建设。
2016年之后,国家提出新型智慧城市概念,强调以数据为驱动,以人为本、统筹集约、注重实效,重点技术包括Nb-IoT、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智慧城市平台和操作系统等,信息系统向横纵联合大系统方向演变,信息共享方式从运动式向依职能共享转变。推进方式上逐步形成政府指导、市场主导的格局,政府方面25个国家部委全面统筹,市场方面电信运营商、软件商、集成商、互联网企业各聚生态。
智慧城市产业链将成投资风口
随着国内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以及资金的大量投入,智慧城市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
据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场规模为3080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这一数字将增长为7172亿美元,2018—2023年这个预测期内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8.4%。2018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7.9万亿元,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25万亿元。整个智慧城市产业链都会是投资热点。
一方面,数据智能是智慧城市的首要诉求,云计算、大数据、量子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对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相对应的是,智慧城市建设也倒逼高新技术的创新与研发。
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城市运营机制,会产生大量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并增加其价值。
以信息服务业为核心的服务经济将在经济结构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旅游等一大批现代服务业将加速发展。从BAT的快速发展中便可见一斑,信息技术服务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改变生活方式。
当然,真正的智慧城市还是需要回归百姓,让城市更“有温度”。为城市安全、交通秩序、看病就诊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为在城市生活的人们量身定制满意的生活方式,或许才是人们期待的真正的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