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及产业园、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智慧医院建设;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落实分级诊疗……作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合肥正深入实施健康合肥建设,努力为老百姓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生命健康服务,让每一个百姓感受到健康的美好。
家庭医生把病人变成“粉丝” 转变居民健康观念
家住合肥庐阳区畅园社区的程大爷,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多年,一直以来控制不理想。今年年初,在其他病友推荐下找到了亳州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名医”杨华。接诊后,杨华对他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根据病情特点,结合药物效果,杨华果断地换上社区常用的基本药物。程大爷怀疑地说:“这么便宜的药能治好我的病吗?能控制住我的病情吗?”一副看着很不信任的样子。
杨华告诉他:“老人家,你先拿回去吃,两个礼拜后再来复查”。两周后,程大爷来了,当时复测血压正常,他脸上露出了微笑,连称治疗效果好,并把他全家都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
从医21年,今年42岁的杨华有一半的时间都在亳州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度过。自从2017年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杨华从一坐堂医生转变成家庭医生,不仅认真给病人诊断病情,指导用药,而且还和病人悉心沟通、交流,了解病人需求,和病人做朋友。“我的家庭医生团队管理辖区慢性病患者,谁患的什么病,家里人的健康状况,在我心里都有一本明细的账。”据统计,自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杨华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居民达3560人,他的电话如今已经成为居民的“健康热线”。
随着杨华在百姓中的口碑越来越好,收获了众多“粉丝”,于是亳州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策划成立“杨华医生工作室”,打破网格化签约服务格局,让居民自主选择心目中信任的家庭医生,成为其“粉丝”进行签约,从而使家庭医生与居民之间建立起稳定互信的关系。
合肥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全市家庭医生有偿签约92.16万人,重点人群有偿签约62.2万人。同时,亳州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成为省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示范点,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实现了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以及居民健康管理由“被人管”到“自己管”的转变。
智慧医疗今年市民将感受“一卡在手 全市通用”
以前去医院看病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办就诊卡。而且每去一家医院就得办一张卡,去的医院多了,手里就得存着一堆卡。如果你是个常往医院里跑的“老病号”,你肯定有过去医院忘带卡或带错卡的尴尬。
今年过年期间,市民孙女士在家整理出6张医院就诊卡,她对就诊卡又爱又恨,“就诊卡能让你方便就医,但是每张卡都只能在一家医院使用,不仅经常忘带,而且还容易拿错。”孙小姐告诉记者,因为就诊卡太多,她经历过不少折腾。有时候,抱着生病的孩子出门看病,一急就落下就诊卡,她只能到医院再临时充钱办卡。
自从去年合肥市卫计委在合肥市二院开始电子健康卡试点工作,今年合肥电子健康卡已经在全市逐步推广,将在年内实现普及,孙女士的烦恼将成为历史。如今在合肥市二院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孙女士用身份证在手机上,花了一分钟不到的时间,领取了自己的电子健康卡。
据了解,电子健康卡的出现,首要解决的就是“一院一卡、互不通用”的大麻烦。使用该卡就医,市民将不再需要携带就诊卡、医保卡等各种实体卡片,凭借手机里的虚拟电子健康卡就可以在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完成从挂号、就诊到缴费甚至住院的医疗服务全过程。
“合肥市被批准为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中部中心和互联互通试点市,建设好电子健康卡、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一卡通,是互联互通试点市的前提基础和必备条件。”合肥市卫计委信息规划处处长龚仁俊表示,电子健康卡是方便群众、惠及全民健康的民生工程,是建设“健康合肥”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化医改、加快“智慧医疗”建设的里程碑。
龚仁俊表示,在智慧医疗方面,今年,合肥将以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为契机,以打造全省医学诊疗中心为重点,有序推进国家级区域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暨健康产业园项目、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等建设,不断优化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努力培育健康产业发展新亮点。
院前急救智慧急救 消除急救盲区
“快帮帮我,我这需要救护车……” 2月9日,合肥市急救中心接到一位市民求助,合肥市急救中心调度责任员刘衡立即按照医疗优先分级调派系统进行派车,同时开始了关键问题询问。按照系统程序,刘衡迅速指导家属如何检查病人的呼吸频率。电话两端,一端在清晰指导,另一端在全力抢救。
同时,家人在紧张的情况下,一直形容不好患者所处的位置。刘衡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定位系统,给市民手机发送一条短信,当市民点开链接后,刘衡第一时间在电脑地图上看到了求救人员的定位信息。通话一直保持到急救医生到达现场接手抢救,最终,病人在120调度员与院前急救单元的通力配合下,转危为安。
刘衡告诉记者,随着去年“智慧120急救服务平台”项目上线运行,如果遇到呼救者表达含糊不清的特殊情况时,还可以借助该系统新增设的多渠道智能接警(短信H5)功能 ,报警人可实时上传文字、语音、视频、图片、地理位置等多媒体信息。今年“智慧120急救服务平台”二期也正在规划中,将增加电子地图服务系统和智能指挥调度系统,实现更为科学的急救指挥调度一体化服务。
为了满足院前急救需求,根据《合肥市“十三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合肥市将在“十三五”末设置50个医疗急救分站。对此,合肥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今年开始将通过市急救中心自建和与各区(开发区)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合作的方式设置急救站点,三年内计划增添23个急救分站,逐步消除急救盲区,不断满足市民对院前急救服务的需求。
此外,急救中心将综合考虑规划布局、区域人口数量、服务半径、交通状况和院内医疗急救机构分布情况、接诊能力、区域特点等因素,按照“十统一”原则建设急救站点,保证区域内站点(当班车辆)数量,争取将城区出诊半径控制在3-5公里之内,将平均出诊反应时间控制在12分钟以内。
基层卫生新增基层卫生机构岗位602个落实分级诊疗
探索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这是合肥市医改的努力方向。
今年70岁的王奶奶,去年因右侧原发性单侧膝关节病,在安医大一附院做了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出院后需要隔几天去医院换药,但是王奶奶活动不便,子女又忙于上班,光凭老伴一个人无法带她去安医大一附院。
当听说由高年资护士开设的庐阳区伤口造口护理门诊就在附近的四里河卫生中心,于是,老伴找到了护理门诊。安医大一附院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童天娇了解了王奶奶的特殊情况后,二话不说,答应为老人上门换药。
除了伤口造口护理门诊,还有育婴工作室、阳光心理工作室……随着高年资护士进社区的推广,一个个特色门诊在基层开设起来,就近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如今,以组建城市医联体为载体,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依托,以高年资护士下沉社区为契机,合肥推动就医流程再造,加快构建“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秩序。
据统计,去年合肥市新增基层卫生机构岗位数602个,让更多高年资护士下沉社区。同时建成88个基层中医馆,多层次、广覆盖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5个县区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我们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的桥梁纽带作用,撬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打通了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说。今年,合肥进一步加快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大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推动医、教、研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医共体、医联体建设,整合医疗卫生资源破解“看病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