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对此,经中编办批复成立的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围绕“工业互联网是什么?应该如何建设?如何去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做了详细梳理,推出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20问》(下简称“20问”)。
这是“主要承担与工业互联网相关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研究,标识解析体系和网络、平台、安全体系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的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对其所管理的业务对象—工业互联网的一次集中表态和宣贯。
“20问”确如其所说对工业互联网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给出了权威部门的解释和认识,为下一步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确定了方向,是业界需要认真学习和贯彻的。
但“20问”也在几个有关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点的定义、认识上需要更多的交流和明确。
在“20问”中提到“转型升级”共有5处,分别对应“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工业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的对象有工业经济、传统产业、传统工业、工业、传统制造业,其中“工业”开头的有2个,后缀为经济和空;“传统”开头的有3个,后缀是产业、工业和制造业。
严格的讲制造业、工业、产业和经济是不同的概念,它们的传统与现代与否也没有科学的定义。所以说,“20问”中提到的“转型升级”对象到底是什么,还需进行严密的推敲和界定。是否应统一到政府工作报告中“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的“制造业”。毕竟,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指导意见”)中讲的也是“制造业”
“转型”在“20问”中出现了2次,都是与“数字化”结合。“升级”在“20问”中出现了6次,与互联网、网络、技术相关,其中“互联网”2次、“网络”3次、“技术”1次。
所以,单看“转型”和“升级”,在“20问”中都是与数字化直接相关,而与制造业间接相关。
何为“转型升级”?哪样的工业互联网才能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应该说在“20问”中并没有给出清晰的描述。
自“指导意见”印发后,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双跨平台)正成为国内工业互联网建设的热点,每个地区、每个企业推出的平台,都在向双跨平台靠拢。
行业是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是按同质性原则把性质相同的经济活动划分为同一类国民经济行业,不同国民经济行业自然就是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了。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其社会组织、秩序、劳动过程或代价、及各种生产资料的一切活动都是不同的,既是不同的,有可能采用“跨行业”平台来提供服务吗?由此,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否真正成为双跨平台还在探索之中。
而在“20问”中“跨”已大大超出了原来的跨行业、跨领域的“双跨”,扩大到了跨地区、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企业、跨领域、跨行业、跨产业的“八跨”。既能跨区域的厂区、地区,又能跨经济形式的行业、领域、产业,还能跨硬件的设备和软件的系统,最后还能跨经济组织的企业。一言以蔽之,工业互联网无所不能“跨”。
“20问”开篇“工业互联网是什么?”中提出,工业互联网“是实现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化”做为全篇文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达67次之多。
关于“变”、“化”二字在《辞源》“变化”条:“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谓之变也。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即事物渐渐地发展过程,叫做变;事物从有到无,突然发生,叫做化。可见变属量变,化属质变。“化”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
再来看“20问”中“化”出现2次及以上的有网络化13次、数字化11次、优化11次、智能化9次、个性化4次、规模化3次、强化3次、服务化2次、数控化2次。出现一次的有IP化、扁平化、柔性化、专业化、标准化、软件化、模块化、产业化、规范化。
根据“化”及工业互联网定义,工业互联网希望实现的“化”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化。其中文中表述服务化还用到“服务型”3次。所以,“20问”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几化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个性化(按出现的频率排序)等“五化”。
“五化”在文中同时表述的没有;“四化”有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化;“三化”有两种,一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二是网络化、个性化、服务型;“二化”有网络化、智能化。
按“20问”中“化”出现的频度,网络化最为重要、次之是数字化、再次之是智能化,最后才是服务化、个性化。在这里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对应是技术,而服务化、个性化对应于模式。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工业互联网在技术上,首先要实现的是数字化,然后是网络化,最后才能到智能化。不知“20问”认为“五化”是否有推进的先后顺序、“化”之间是否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工业互联网要通过各种“化”和“跨”,来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就必然产生许多的“新”。对此,“20问”提出了11个“新”。
除新模式8次、新业态7次外,其他9个“新”是新领域、新产业、新生态、新技术、新要素、新市场、新形态、新蓝海、新空间,都只出现了1次。
文中新模式、新业态一般是同时出现的,指的是服务化延伸、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众包众创、协同制造、智能服务。只有一次是新模式单独出现,指的是远程运维、健康管理等服务型制造。但新模式、新业态分别是什么,却没有明晰的界定。
而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还有网络化协同制造、智能化生产等文中概念,应归入新技术的范畴还是新模式、新业态范畴呢?新产业是什么,则根本没提。
从逻辑上讲工业互联网应该是利用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形成新业态,最后产生新产业
近日,国际知名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在北京做了“网络经济和网络企业”演讲,他认为“网络经济有五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中国需更加关注技术创新”。
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当年的王选教授,在推动中国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促进印刷出版业这个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时所做的突出贡献,就是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参数)描述笔划特性,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这是巨大的技术创新引领。
“20问”中,新技术只出现了一次,是否太少了。
工业互联网的落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开始的时候,多问一些为什么,多一些质疑,少一些运动化,少一些过度拔高,对它的长远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期望更多的“工业互联网之问”,更多的企业用户的工业互联网的实践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