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国内工程及项目监测领域,有哪些与传感器技术息息相关的最新应用呢?来看看以下三则简讯。
1.河南最长综合管廊投用 监控系统用上260多个传感器
8月3日,随着1000米供水主管道敷设完成并通水、两根10KV高压电缆入廊,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双鹤湖综合管廊正式投入使用,这是目前河南省投入使用的最长综合管廊。
据介绍,郑州是地下综合管廊国家试点城市,双鹤湖综合管廊项目是该市成为试点后第一个投用的地下管廊工程,全长6.1公里,其中支线型管廊长3.1公里,缆线型管廊长3公里。综合管廊服务于双鹤湖片区商务核心区,纳入供水、供电、热力、中水、广播电视、通信等市政管线,设置了20个维修出入口,方便检修人员及时进入,快速排查隐患解决问题。
地下管廊的截面呈准矩形,进入电力舱,可看到两边舱壁上布设了6层电缆支架,电力管线“按部就班”铺设在架子上。随着各路缆线进入管廊,城市天空的“蛛网”将不复存在。
走进综合管廊监控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出管廊内各系统的运转情况。综合管廊实现了智慧监管,130多个摄像头和260多个各类传感器构成的监测系统可实时将各类数据传回监控中心,一旦管廊中氧气含量或者温湿度出现异常,监测系统会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同时自动启动风机。
按规划,至2020年,郑州市将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180公里。
2.扬州试点水源地无人机采水取样并监测空气质量
我们知道,无人机通过搭载高清航拍探头、热红外成像仪、大气污染物复合传感器等设备,在环境应急监测、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生态遥感等领域大显身手。
8月2日,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和扬州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扬州瓜洲饮用水源地取水口,直击无人机采水取样。据介绍,现场的混合动力多旋翼无人机上安装有专门的取水器,到了预定设置的取水位置,会将取样瓶放入取水口浸泡,之后再“拎”起来飞回,仅需3分钟的时间,整个取样工作就结束了。 现场的无人机
除采水外,这款无人机还能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无人机飞过的地方,PM10等污染物浓度等数据可在显示器上实时显示,一目了然。而传统的人工取样,需要采样人员先租船,行驶到江水中央,才能进行采样。这会受到航道情况不稳定、成本高等因素的约束。
据工作人员介绍,无人机采样,动作快、效率高、可操作性强,且还能精准采样。后期,工作人员还将在无人机上加装水质采样设备传感器,直接监测水质。
3.宁波:测绘人员采用管线探测新技术把脉地下管线
7月30,宁波市鄞州区测绘院的几名测绘工作者正在采集数据,这已是他们当天采集的第二个点位。据了解,鄞县大道改造工程通信管线探测项目,东起锁岚路,西至华侨城欢乐海岸,线路全长约9公里。项目施工工艺复杂,全线为非开挖施工,现场与轨道交通施工同时进行,测区情况复杂多变;同时,鄞县大道上较大的车流量,也给部分道路中心测段作业带来了难度。
炎热的天气不仅给室外测绘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也会影响设备的测量精度,为了确保身体健康和作业安全,每年七八月份,测绘人员都会在清晨6时外出作业,避开中午的高温,下午3时后继续,但此次项目时间短任务重,他们把工作时间提前到了凌晨3时。
此外,为解决非开挖管线的高精度探测问题,测绘人员应用管线惯性定位陀螺仪和导向仪相互配合探测的管线探测新技术、新方法。尽管有先进仪器的帮助,但一些特殊的点位还是需要人工测绘,比如徒手开启数十公斤的窨井盖,搬运重达50公斤的仪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