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Pixabay”
尽管一直以来争议不断,但各大汽车厂商的无人驾驶的测试一直没停,反而在“碰撞”中愈发成熟,在5G商用过后,更加如虎添翼,毋庸置疑地成为了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更是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的重要增长点。
而在这一过程中,就为传感类产品拓展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为零部件厂商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带来更多机遇。
据东方证券测算显示:预计到2025年,自动驾驶汽车传感器市场规模约达600亿元,预计2020年至2025年,年均增长达到22%左右。
然而仅就当前的中国汽车传感器市场而言,由于技术相对较为成熟,国产传感器的占比情况显然不太好看,国内与国外依旧有着较大的差距。
那么在自动驾驶这一市场打开后,能够给国产汽车传感器厂商更多“出路”呢?今天我们不妨就聊一聊,国产汽车传感器厂商如何在自动驾驶浪潮下“扶摇直上”。
自动驾驶“撕”开了哪些市场缺口?
自动驾驶汽车当中应用的传感器主要有三类:
基础型产品-车载摄像头
车载摄像头是较为基础的传感产品,在各类汽车中的应用相对普遍。目前,车载摄像头市场份额较大的公司均是全球领先的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他们基本覆盖了全球主要的整车公司,这就意味着在这一市场中,国外厂商是绝大多数。
不过由于车载摄像头技术相对成熟且产业链较长,国内厂商也有优势较大的领域,那就是镜头产品(例如舜宇光学,其近年来在全球市场的表现都非常强势),因此国内的竞争格局是传统摄像头公司与零部件公司之间的博弈,随着国内厂商在车载摄像头领域的积极布局,国内外差距也正逐渐缩小。
现阶段核心产品-毫米波雷达
由于技术壁垒较高,毫米波雷达市场份额依旧主要由国外零部件巨头所占据,相对于车载摄像头,国内外厂商在毫米波雷达产品方面的差距更大,国内目前还处于逐步量产的阶段,产品品类还不齐全。
然而,从国外主要毫米波雷达供应商的产品技术参数来看,各公司在毫米波雷达发展上各有不同,毫米波雷达的市场还非常可观,国内厂商布局的积极性较高,有部分厂商也正致力于实现技术突破。
未来主流产品-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目前处于自动驾驶领域技术的前沿,由于在芯片中的发射器和探测器等核心部件领域的技术还不成熟,仅有非常少数的厂商实现了量产(主要为国外领先的零部件厂商),在激光雷达市场当中,全球范围内正逐步形成多家厂商竞争的格局。
国内发展激光雷达的企业目前多为创业公司,尽管所需成本较高,但由于技术前景广阔,这类公司的融资困难并不大。而且随着国内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快速发展,预计国产的量产激光雷达未来也将推出。
在这三类产品当中,国内厂商均处于不同程度的“发展中”状态,尽管传统或基础型的产品优势不大,但立足前沿技术,国内外厂商的“起跑线”逐步拉近,国内厂商还是有“弯道超车”的可能。
国内厂商如何把握机遇?
化“零”为“整”
从单个零部件供货到拓展到系统集成配套,是国内厂商在自动驾驶传感器市场取得突破的重要发展路径之一。当前,系统集成配套已经成为自动驾驶汽车传感器的发展方向,相对零部件的支持,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成为趋势。对于国内厂商来说,相对于专攻某种产品技术,不如在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的融合上面下功夫。
能够将不同传感器的系统层级打通,提升解决方案的综合实力,对于供应商来说将越来越重要。
进口替代
聚焦国内整车厂商,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自动驾驶汽车传感器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这对于国内传感器供应商来说是重要机遇。高性价比的优势能够帮助国内厂商或零部件供应商更好地控制成本,响应速度以及技术支持等也是国内厂商的主要优势,因此进口替代也是为国内厂商提供了可观的市场空间。而且,在产品性能和质量方面,国内外厂商的差距正逐渐缩小。除了众多创业公司,产业链上游的一些领先厂商(如舜宇光学等镜头厂商)已经持续拓展,布局整体解决方案;消费电子等其他行业的厂商也依托成熟的技术,布局自动驾驶领域。
相信在不同领域厂商的积极布局下,国产产品能够健康发展,早日与进口产品“同台竞技”。
收购整合
通过收购的方式迅速实现技术突破是快速缩短产品差距的有效方式,这对于国内外厂商来说都十分奏效。国外就有相当一部分零部件供应商通过收购具备核心技术和资源的创业公司,实现自动驾驶汽车传感器业务的快速拓展。
收购整合不仅能够实现不同厂商资源的优势互补,更是最快实现技术突破的方式,这一点国内厂商也可以借鉴。
在物联网浪潮下,自动驾驶技术的迅猛发展似乎远远超乎我们的预期,尽管目前自动驾驶汽车还没有大规模地推广,但我们不难发现,“自动巡航”、“偏离预警”、“自动泊车”……自动驾驶距离日常应用越来越近,而车联网的发展以及5G的商用等更进一步加快了这一速度,这将进一步驱动自动驾驶汽车传感器的发展。有人说新能源汽车是国产汽车“弯道超车”的关键,类比自动驾驶,在这条新赛道,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国内企业又何尝不能取得好成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