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型冠状病毒横行以来,口罩已经是日常出行的刚需消耗品,庞大的人口基数让口罩的需求急剧攀高,生产出来的口罩要首先供应医院等急需医疗防护物资的地方。恰逢春节工人回乡,难以第一时间组织复工进而恢复产能,一时之间,口罩紧缺成了全球性的问题。
据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1月28日报道,包括洛杉矶、芝加哥和多伦多在内的北美主要城市都出现了口罩供不应求的情况。另外,在欧洲、日本、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许多药店和商场的口罩也已经销售一空。
生产一只口罩其实只需要0.5秒,然而,口罩生产之后还需经历7天到半个月的解析消毒的标准流程。也就是说,春节期间加班生产的口罩现在可能还尚未上市。当下虽然已恢复了巅峰产能的60%,但供货依旧不足,连锁导致的就是具有防疫效果的口罩身价在一些不良商家的炒作下可谓是几何式增长。
丧心病狂,回收旧口罩消毒后重新包装再上架
《资本论》里曾有这样的描述:“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一众不良商家将具有防疫效果的口罩溢价数倍进行销售,大发国难财不觉得愧疚,反而觉得“舒服透了”;甚至有一些不法分子将使用过的口罩进行回收,粗略消毒后二次包装再次上架。
再打开搜索引擎后输入“假冒伪劣口罩”后你会发现,仅仅是今天一天,便有多条新闻对广东、贵阳、黑龙江、湖南多省市公安机关破获口罩造价案做出报道,查获的假冒伪劣口罩少则数万,多则二三十万只。
警方查获的劣质口罩
根据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消息,普通居民在风险较小的地方使用一次性口罩,保证口罩清洁,结构完整,尤其是内层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可以重复使用。但喷洒消毒剂,包括医用酒精会使口罩防护效率降低,所以不宜采用酒精喷洒的方式给口罩消毒。而纵观所有案件,犯罪分子无不是采取酒精、消毒剂等方式对口罩进行消毒后再次出售,来源不明、防护效率降低的口罩一旦流入防疫一线,那对于防疫人员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拨云见日,电子标签的应用可使真伪立辩
电子标签学名为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最早起源于英国,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辨别敌我飞机身份,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商用。射频标签是产品电子代码(EPC)的物理载体,附着于可跟踪的物品上,可全球流通并对其进行识别和读写。旨在用于安全识别和追踪商业领域及国外内市场上畅行的各种商品类目,将生产信息、物流信息等输出至一枚常见的轻薄小标签上。
凭借其工作原理,在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以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区别于传统的条形码,RFID通过在包装上植入芯片,并借助无线电讯号识别及读写目标数据。RFID标签具有良好的抗污染性、耐久性及保密性,这些特点能够实现对物品的长期跟踪。同时电子标签的查验也优于传统的二维码,无须直线对准扫描,读写速度更快,可多目标识别、运动识别。
早在2006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就建议制药商利用RFID跟踪那些易被造假的药品,以便寻根溯源区别真伪。可以说,RFID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幅提高货物、信息管理的效率,还可以让销售企业和制造企业互联,从而更加准确地接收反馈信息,控制需求信息,优化整个供应链。
一旦大规模应用后,消费者不但可以掌握自己手中的口罩从生产到销售的所有路径,甚至连时间都精确到秒。在这种情况下,二次包装以鱼目混珠便不会再次发生,甚至连不法店家“真假互掺”的现象都可在某种程度上杜绝。
结语
从传统的一维码到广泛应用的二维码,再到不断成熟电子标签技术,电子标签的发展正为包装行业带来革新,同时也为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同时针对废弃的口罩,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使用剪刀等工具将其毁掉后再统一丢弃,另外在看到有不法人员对口罩进行有偿回收时,应当及时与当地警方或相关部门联系,进而从根源上阻断口罩被非法二次上架的可能。
疫情当前,有人在借机大发国难财,有人在逆行疫区救死扶伤。作为普通人,危难的时候有能力就尽一份心意就是最大的正能量。不求高歌与子同袍共赴前线,但盼守好底线不令“背刺”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