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智慧图书馆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作者:王明辉
时间:2020-05-14 10:13:59
智慧图书馆作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模式,不仅要实现其智能化的外在特征,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为读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文章采用文献调研法,通过分析智慧图书馆发展的现状,探讨其发展困境,并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

1 前 言

  随着信息科技飞速发展,智能技术逐渐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我国在2011年将物联网发展与创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2年,工信部发布《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就其本质而言,是“物物相互连接”,即以互联网为基础,在任何物品之间实现相互关联、全面感知。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实现书与书、书与人、人与人的深度交互融和打下了基础。为构建立体互联、协同共享提供技术保障,面向用户的智慧图书管理系统,在实现透明的信息服务以及服务的无缝移动的同时,借助各种智能感应芯片完成文本的自我表达,使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使图书服务向着人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方法,对智慧图书馆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明确智慧图书馆定义,对智慧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关建议。

  2 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智慧图书馆应该不受时空限制,在任何时空都可以被感知,并把这种理念应用到实践中。澳大利亚Queensland statue图书馆着重研究了图书馆如何最大化为读者提供阅读便利[1];美国图书馆学会在每月发行的报纸上,开辟了“smart libraries through technology”专栏,其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智慧图书馆[2]。2003年,芬兰奥卢图书馆馆员发表名为《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的会议论文,指出“smart library”是一个不受时空限制、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只要有互联网,他就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所需资料[3]。正是这篇学术论文,开启了图书馆界对智慧图书馆的关注。智慧图书馆相关技术的研究,则主要是关于RFID技术的研究[4]。

  与国外相比,我国智慧图书馆虽然研究起步较晚,但由于政策层面对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与引导,图书馆智慧化在技术层面得以突破,发展迅速。现阶段国内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义、概念、特点等探讨上。

  3 智慧图书馆定义

  在“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概念提出之后[5],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也逐渐被广泛讨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互联、高效、便利是其主要特征,绿色发展和数字惠民是其本质[6]。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在物联网与数字图书馆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型图书馆,具有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的双重特征。其外在特征是泛在,即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提供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服务;其内在特征是通过一系列文献、信息、知识,提供以人为本的智慧服务,以此来满足读者的需求[7]。按照最简单的环节来说,智慧图书馆 = 图书馆 + 物联网 + 云计算 + 智慧化设备。即智慧图书馆是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管理与服务[8];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机构,其最根本的工作就是通过馆员与智慧化的设备相互交叉融合,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因此智慧图书馆应该是坚持以人为本,对未来众多高科技技术进行精心挑选筹划,并努力将他们融入自身体系当中,以期更好地服务大众的一种图书馆的发展模式,最终目的就是让图书馆更懂读者的需求[9]。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在实现各个领域深度交互融合之后,对其自身未来发展提出的一种高级进化形态。它既是信息科学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应用的具体体现,也是图书馆在立足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基础上的发展与提升,使书与书、人与人、人与书以及人与自然都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平衡。

  4 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智慧图书馆集现代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绿色环保意识以及图书馆理论于一身,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值得期待[10]。王世伟先生认为,互联、高效、便利是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征[7],这些特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互联是基础、高效是核心、便利是宗旨[11]。然而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应该始终具有全面的互联互通、优质的智慧服务、深入的智能洞察,才能在借助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前进的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4.1 全面的互联互通

  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其跨时空物物相连的特点,使得图书馆中的任何事物都能够相互关联,实现全面感知。各种文献信息、读者和馆员信息联结在一起,通过馆与馆的相互连接,使得图书馆拓展了其自身的功能与服务范围,从而有利于本馆图书在不同馆之间流通,有利于改变部分图书馆长期藏书单一的弊端,并且可以扩大服务读者的范围。智慧管理系统与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不仅加强了物体之间的紧密关联,而且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与阅读习惯的逐渐改变,数字资源变得愈加重要,并且由于经费及其他原因,各个图书馆的资源库数量、内容都是不均等、繁杂多样的,通过库与库的相互连接,不仅有利于打破信息孤岛的局面,还能够实现信息资源更大程度的共享。

  4.2 优质的智慧服务

  对智慧服务的理解有多种,乌恩认为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是以用户的智慧生产过程为中心,致力于培育用户驾驭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7];通过对智慧环境和智慧管理的构建,使更多的馆员、专家、读者参与智慧服务之中,为读者提供更加迅速的服务应答。

  笔者认为,“智慧”主要从为读者提供服务方式上来体现,通过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读者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为读者量身打造其所需要的服务,以使读者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进一步推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知识价值,使得图书馆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

  4.3 深入的智能发觉

  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在减少或者完全不在馆员控制的前提下,可以保证馆内各项系统的运行,实现自我管理,而馆员所要做的就是监督和维修[9];在读者进行各项文献服务的时候,能够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并且可以运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最终结果进行相关度分析,向读者提供可视化分析结果。计算机智慧管理系统应该定期对读者的阅读兴趣爱好、阅读习惯等相关读者信息进行分析,对读者资料进行归类,建立模型库,以便于图书馆有针对性的图书采购,并且可以利用类似于公众号的交流工具,向读者定期推送相关文献资源。智慧系统要能够深入洞察读者兴趣爱好,提高分析结果的精确性,成为读者的好朋友。

  5 智慧图书馆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5.1 数据安全保护与高效管理问题

  智慧图书馆在实现馆与馆、网与网、库与库、人与物的深度互连的过程中,智慧系统对收集、存储和使用多样化信息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12];智慧图书馆建设与维护的过程中,自然灾害与网络硬件是导致数据丢失的重要原因。自然灾害因其发生的不可预测性,导致服务器丢失与损坏,严重影响数据安全。而图书馆内由于硬件基础设施老化或者更新不及时,导致网络传输效率低下,导致系统崩溃,数据丢失;智慧图书馆为提供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描绘具体用户画像,这一行为本身会对用户数据造成侵犯;智慧馆员信息素养层次不齐,在对数据的管理与维护的过程中,对数据的误操作或者恶意泄露[13],使对数据安全保护迫在眉睫。

  智慧图书馆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对馆硬件设备进行及时的检测与更新,并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大力发展与完善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各个系统,对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图书馆进行系统的集成,要对图书馆的环境与管理实行深度的智慧化。并且要对技术经费加大投入,以确保技术研究可以持续发展。

  图书馆为实现智能服务,其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管理应该从多个层面共同努力,实现协同效果。首先,应该能够根据数据的结构、形态、类型等特征,对数据进行有序、动态的分析,得出关于读者的信息,例如知识结构、受教育程度;通过智慧管理系统的记录功能,深入了解用户的浏览历史、以及阅读文献的时间长度等关于读者阅读信息,建立个性化用户档案与分类用户模型,实现对阅览数据的管理。

  其次,由于数据的来源和用途是多样的,所以有必要对智慧图书馆的数据结构建立行业规范,成立行业技术联盟,以便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引领行业蓬勃发展。各个图书馆应该立足于本馆特色与馆藏特点,结合智慧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制定的数据规范,建立资源开放平台,促进馆际数据交流,对数据实现高效管理。

  最后,用户数据是改进用户服务的重要资源,利用技术手段对数据整合与交流,运用算法进行分析与挖掘,为图书的排列组合提供依据,对知识发展趋势、用户群体的变化做出及时分析,提升用户数据管理效率。

  5.2 政府政策问题

  数据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是在智慧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冲突。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可以说是数据本身,例如发表的文章、画出的设计图等。在实现全面互联的过程中,馆际图书、资料的流通可能会引发侵权问题,继而影响馆际数据库以及文献的共享,不利于打破“信息孤岛”的格局。然而物联网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发展还不完善,很有可能造成数据资源的泄露继而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对于数据挖掘所用到的元数据,如果不能够清晰的界定产权问题,必将引发不必要的纠纷,阻碍智慧图书馆实现互联的进程。

  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有关图书馆方面所涉及的模糊地带做出合理的解释与说明。例如数据库应当归于什么范畴,以及数据库建造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其次,对于一些独创性数据,应该根据其自身本质特征,对相关法规进行修改。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到实事求是,使法律真正成为正义的保护者;由于智慧图书馆的互联范围可以跨地区、跨民族、跨国界,所以关于侵权判定规则应该加强沟通。在进行判定的时候尽可能地做到公平;最后,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后,应该依据法律严格执行,并且要注重德法兼顾,在提高法治意识的同时也要坚持立德树人。

  5.3 智慧馆员队伍建设

  馆员作为智慧图书馆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其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但是由于目前图书馆馆员的选拔标准不尽相同,导致馆员素质参差不齐,馆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困难,同时在对馆员进行业务能力的培训上也会浪费组织时间和精力,对组织先进的学习工具也不能很好的把握;其次,图书馆为实现自身的智慧化,对于图书馆的建筑风格以及面积更多的是使用智慧技术,现阶段大多数馆员对于信息科学技术了解并不深入,部分馆员甚至完全不知,这就为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与应用提出了很大的难题。另外,对于各个孤立的图书馆,馆际的沟通协作很大程度依靠馆员运用智慧的方式,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互连的图书馆。

  为解决现阶段图书馆员的问题,首先,对其选拔方式与考核内容要做出相应改变,考核内容不能只是考察馆员的图书管理专业知识和基本职业素养,针对智慧图书馆所依赖的物联网、云计算等计算机技术知识也应该纳入考核的范围之内,对于考核方式,可以采取证书等级上岗制度,另外对于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考察,可以在工作试用期间,由主管、同事在试用期结束后全面评价,选拔出素质较高的馆员[9]。

  其次,面对智慧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用户数据安全问题。除了加强技术的研究外,馆员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保护用户的阅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不被泄漏。

  最后,员工培训是提升员工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图书馆在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智慧图书馆的转变过程中,必然要求提高馆员自身素质水平。所以馆员应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个合理的规划,通过实际的工作实践与参加相关培训总结经验,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更新。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对专业的敏感度,打造高素质的智慧图书馆员队伍,突出多元结合智慧馆员的纽带作用[14]。

  5.4 智慧图书馆研究重点偏向问题

  智慧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各建设主体应把握其本质,避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智慧”现象。信息技术虽然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应当认识到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服务。所以在打造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应该是凭借智慧的方式,优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对待传统图书馆的特性及其功能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其核心内容的提升。为读者提供更好、更快、更便捷的服务,而不是只关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形式改变。

  其次,智慧图书馆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各个领域的通力合作,正在逐步改变传统图书馆工作方式。图书馆中的人文精神因此也在发生改变,馆员逐渐从繁杂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但是这样的结果必将导致图书管理人员与读者交流机会减少。对于读者在图书馆中所遇到的非技术性问题,其解决问题的效率可能难以让读者感到满意。例如读者在检索文献查找所需要的信息的时候,如果有专人对检索表达式、检索条件等进行专门的指导,那么用户获得的体验将会更加完美;所以在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图书馆基本职能的研究与发展,明确为读者服务理念,使其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每一阶段的鲜明旗帜[15]。在明确其研究重点之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5.5 智慧图书馆服务功能

  首先是传统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开展。即图书的借还、信息素养教育,以及信息资源的支持与发现工作;其次,由于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图书馆基础知识理论的完善,基于此所做出的服务深化工作。例如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明显、数字资源的管理与应用的深化、深层次的情景感知等。

  读者服务功能差的各种问题。应该把握住以人为本的原则,让用户体验到服务品质的提升,为用户提供真实的个性化服务。例如许多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各种新媒体智能推送以及打造智慧管理系统,使读者及时了解到图书界的最新动态,根据图书馆的资源推送服务,利用网上数字服务平台,随时随地进行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图书。

  现阶段学科交叉发展给服务功能所带来的挑战。图书馆应该注重馆员队伍建设,提升馆员知识范围的宽度与广度;主动对学科资源进行整合分析,把握学科发展趋势;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整合集群,加强馆际数据交流与共享,积极推进集群式、联合式等新兴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实现数字资源深度的管理与应用,最大限度地开发数字资源;对于深层次的情景感知,应借助物联网等技术,实现高强度的互联结构,依此来拓展图书馆三维立体空间的服务。

  5.6 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针对互联互通这一重要特点,应该把握其带来的便利,实现图书馆更高效的协同管理。提高服务效率,保证向读者提供最便捷的服务,使图书资源能够更加集中,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实现图书馆整体互联的同时,也能顾及图书馆各部分的自我管理。把握住绿色环保的核心思想,紧紧跟随世界发展潮流,把更多自然要素,运用现代科技和人类智慧融入到服务模式的建设当中。使读者的环保意识得到提升。从宏观的角度来讲,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再只是停留在宣传阶段,而会体现在国民的行动上,进而提高整体国民素质。

  智慧图书馆服务具体到每个不同场馆,不管是高校、机构,或是公众图书馆,在其发展进化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打造具有个性化的服务模式;构建多样信息资源的网络平台服务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其平台的安全性,使读者可以安心、无障碍地使用图书馆资源。

  5.7 智慧图书馆的技术支持

  图书馆在实现互联的过程中,图书的保存管理对温度、湿度具有比较严格的要求。通过物联网技术把智慧管理系统与图书馆各种智能建筑装置连接起来,使馆员从大量重复劳动中得以解脱,而馆员要做的工作就是对参数的设置以及对设备的维修等。馆际读者信息的共享,通过系统后台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分析,可以使读者在就近的一个图书馆内,处理解决掉自身关于图书馆的所有问题,使读者感受到图书馆互联的便利,例如借还异地图书馆的图书、浏览不同机构开放的数据库等,这些都促使网上信息加速交流。不过,在这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纠纷,如知识产权等,急需社会多个层面进行深度合作。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我国正在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涉及的行业比较多,有必要通过建立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来规范行业发展,以保证物联网行业可以蓬勃健康的发展,从而支撑当代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现阶段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和应用[16]。

  5.8 智慧图书馆发展中的经费问题

  一方面,图书馆应该加大本馆服务力度,增加本馆数字资源研发,向企业提供具有商业价值的业务信息,以增加图书馆自有资金;另一方面,国家财政应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但是不管通过何种方式,现阶段很多中小型图书馆都很难将本馆所有图书更换智能装置,甚至对于本馆的数字化建设也只是停留在初始阶段。基于此,图书馆应该强化其自身传统功能,并且要坚持服务智慧化的原则,从本馆实际情况出发,发挥自己优势,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可以通过对自身馆藏资源进行信息加工,为学科团队把握学科态势,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信息资源服务等措施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6 结论

  智慧图书馆是现阶段图书馆界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主要针对数据安全、智慧服务等问题,探讨了智慧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提出应对措施。

  智慧图书馆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各个图书馆的实际发展情况不同,要做到深度的互联、数据的共享,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而且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17]。打造安全、智能的智慧管理系统,图书馆的资源可以做到共享是关键,可以深层次提升图书馆的功能。

  馆员队伍的建设,是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服务是图书馆的本职工作,智慧图书馆建设只是通过现代科技辅助完成其基本职能。对于实现文献资料与读者需求的高效率匹配,馆员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现阶段智慧图书馆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还有很多,本文尚未涉及。但是不管面对什么困难,都应该把握住图书馆服务的根本性质,不能本末倒置。在未来智慧化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应结合各种有益于提升服务功能的因素,积极稳妥地打造高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 Rauik A,Browning R.Smart Libraries Build Smart Communitiesin Queensland [EB/OL].(2003-10-14)[2013-06-12].http://conference.alia.org.au/online2003/papers/raunik.html.

  [2] Breeding M.Smarter Libraries Through Technology[EB /OL].(2010-11- 19)[2016-06-25].http:/ /www.librarytechnology.org / bib processquery.pl?SID=2013060944909.code=bibQuick=Smarter+Libraries+Through+Technology&submit =view.

  [3] The Oulu University library.Smart library [EB/OL].[2015 - 06 -28].http://virtuaalikampus .oulu .fi / English / smartlibrary .html.

  [4] 黄凯悦.我国智慧图书馆的构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5] 刘丽斌.智慧图书馆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3(3):87-89,94.

  [6] 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22-28.

  [7] 乌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2(5):102-104.

  [8] 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9] 储节旺,李安.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及其对技术和馆员的要求[J].图书情报工作,2015(15):27-34.

  [10] 祝森生.大数据时代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几个研究问题探讨[J].图书与情报,2013(5):126-128.

  [11] 张振玉.简述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图书馆学刊,2014(3):14-16.

  [12] 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13] 黄国彬,郑琳.大数据信息安全风险框架及应对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13):24-29.

  [14] 郎玉林.智慧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5(4):77-79,84.

  [15] 李燕波.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中的“不智慧”[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1):63-68.

  [16] 王静芬.国内智慧图书馆主流研究及研究趋势[J].图书馆研究,2017(1):5-9.

  [17] 刘锦,顾加强.我国物联网现状及发展策略[J].企业经济,2013(4):114-117.

上一篇:富立叶云测温PDA:以中国经验助全球抗疫 下一篇:通过书籍RFID等方式,茑屋可以了解用户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