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上海精细化智慧城市建设:每单外卖都能助力“一网通办”
作者:本站收录
时间:2020-07-06 09:23:46
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奋力谱写人民城市新篇章的一大亮点。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奋力谱写人民城市新篇章的一大亮点。

10年前,上海世博会精彩演绎未来城市的智慧生活场景;10年后,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正在让上海实实在在地变得更加“耳聪目明”、更有效率。

到2022年,上海将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排头兵。从智慧政府、智慧安保、智慧交通入手,我们一起来探究智慧城市建设如何激活城市治理“神经末梢”,又怎样开拓人民城市建设新境界。

「没有精细化就没有智慧化」

回忆世博会上的三个故事,上海市委党校教授赵勇有一个真切感受:“城市生活中的点滴进步,都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

一个是排队的故事。

世博园区试运行期间,洗手间的排队现象比较严重。有人觉得是人的素质问题,但管理者认为“不能总是找观众的毛病”,而要更多地从运营、服务方面来寻求解决办法,通过精细化管理来打通堵点。

为此,世博园区方面专门派人手去洗手间“蹲点”,通过掐算秒表来获取一手数据,结果发现:女士上洗手间的时间平均是男士的2.6倍。这意味着,男士和女士洗手间的比例不应是机械的1:1,而至少要改为1:2。

另一个是扔垃圾的故事。

一开始,世博园区里乱扔垃圾的现象不少。如果只是严令禁止,效果可能不太理想,也没有真正兼顾参观者的需求。相关专家团队和志愿者一起商讨后发现,世博园区在管理配套方面还有很大改进的空间。

例如,在热门场馆的门口,可在安检通道的栏杆处绑上一次性垃圾袋,具体间隔为二三十米。这个距离是通过实测计算推导出来的。再加上通过园区广播、张贴告示等方法,加大力度宣传“垃圾不落地”的理念,乱扔垃圾的问题逐渐得到破解。

还有一个是消暑降温的故事。

随着夏季的到来,世博场馆露天区域的温度越来越高,在外面等待时间一长,体质较弱的人很容易中暑,世博园区方面决定引入一种新型喷雾系统。研究显示,当气温与水温相近的情况下,雾滴蒸发可以更多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从而产生比较明显的降温效果。

可是,在哪里安装喷雾设施,安装多少喷雾设施,又应多长时间喷洒一次呢?借助于大数据的分析,最终确定在气象馆、航空馆、汽车馆、民企馆、世博公园等多个场馆和区域安装设备。实测证实,喷雾后15分钟内,3米范围内的温度会降低6℃。在温度超过29℃的时候,重点场馆还将喷雾的频率提高至10秒一次。



一名游客感受着世博轴下的喷雾,准备安检后进园参观。 (资料图片)

“这三个世博案例,可以说坚持了人民至上理念,体现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赵勇强调,只有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受益者、评判者,智慧城市建设才会更有成效、更接地气。

传统上,城市治理出现问题的时候,一些管理者往往想到的是如何管住“闹事的人”。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反省的是管理体系自身有没有不足和漏洞。只有让数据多跑路,百姓才能少跑腿。

“其实,数据不仅要动起来、跑起来,还要多起来、准起来。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没有精细化就没有智慧化。”赵勇认为,精细化管理,一个来自技术手段的创新,如上海世博会率先探索实施的“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园区”;另一个就是要深入基层去了解群众的想法,在实践中寻找堵点、痛点、难点,而不仅仅是坐在屏幕前。

「线上有速度,线下有温度」

从精细化到智慧化,用信息技术赋能城市治理,让数字红利惠及每一个人,是民之所望,更是施政所向。对上海来说,抓好“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是今年全市工作的重大任务。

在漕河泾开发区一家IT企业工作的小刘,由于办理积分落户、购买婚房、缴纳个人所得税等事情,先后下载了好几个打着“政务服务”名义的手机应用软件(APP)。折腾一番下来,他无奈地感慨:“只是拖慢了手机运行速度,却没能真正办成一件事。”

2018年3月开始,上海深入探索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改革,从多个方面和领域不断推动“一网通办”,一大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小刘这样的市民“动动手指”就能办成一件事——

先是专门成立大数据中心,推进数据整合和数据共享;后是建立整合的“一网通办”平台,构建一系列制度为数据整合提供支撑;接下来是推出“随申办”APP,方便群众通过手机“指尖办”。

今年以来,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随申办”可谓大展身手。借助“一网通办”,只要进一扇门、下一个APP,就可以解决“盖不完的章、跑不完的路”的麻烦,避免社区防疫人员过多地敲门入户,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不仅大家熟悉的“随申码”依托于这张网,养老金、公积金、护照办理等信息也可以在上面实现一键查询。在“随申办”中打开“车管到家”,进入行驶证页面,还可以自助进行身份证和驾驶证认证。上传相关资料并获得审核通过后,过一两天新的行驶证就会寄到市民手上,实现“一次都不跑”。

实际上,“一网通办”不仅提供线上服务,还努力做到线上线下的融合,确保线上有速度、有体验度,线下有温度、有整合度。

在上海,原来办理房产纳税事项,可能要来回跑好几趟。房产和税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和数据起初并不共享,很多材料也互不相认。借助“一网通办”的机制整合,现在只需到区级行政服务中心,即可实现一号申请、一网受理、一窗综办、一次办成。



近日,上海医疗费报销“一件事”在“一网通办”总门户“一件事一次办”专栏正式发布,报销办理环节从原来的4个减少到1个,时限从30个工作日压缩至14个工作日。 新华社发

“传统的政府管理重视政府部门内部的分工和部门的专业化设置,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可以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然而这种对分工和专业化的重视可能会导致管理的碎片化。”赵勇认为,“一网通办”体现了智慧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相结合的特点:

核心在于“办”。一方面,从民众角度出发,提高和完善企业和个人办事的体验性、感受度、获得感,使民众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取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在政府部门方面,提高各个层级政府之间以及同一级政府内部不同部门之间提供管理、服务的协同性和便利度,促进办事效率和效能的提高。

关键在于“通”。横向上,要求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强调信息通、材料通、业务流程通、信用通;纵向上,强调促进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项目在一定的空间和领域实现跨地区办理,努力实现“两个全覆盖”,即网上办理事项全覆盖、个人办理事项通办在一定范围内全覆盖。

基础在于“网”。在优化线下服务的基础上,提供类似网购一样的线上公共服务新路径,实现线上线下办理路径和途径的共同优化与发展,给予市民更多、更好的选择权。

前提是“一”。强调“一个整体、一个门户、一门服务、一窗受理”,努力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

「“物理整合”向“化学聚合”发展」

曾几何时,龙吴路上渣土车跑冒滴漏、尘土飞扬,污染了城市道路和空气,影响了市容市貌;因为渣土运输车高大笨重,超速现象时有发生,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这样一个“老大难”问题为何迟迟难以解决?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渣土车运营资质审批权在区环保局,车队日常运行管理由建交委负责,马路上的交通违法行为由交警执法,车辆运输途中的市容违法行为由城管局来负责,车辆数据信息又放在交通委那里……一辆渣土车的管理,背后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系统。

如何形成管理合力?上海决定加快推进“一网统管”,实现“观管防”有机统一。

专家介绍,“一网统管”重在统一数据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处置力量、基本管理事项、管理平台、管理运行系统,打破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碎片化。

在治理“渣土车现象”中,借助“一网统管”,可以将不同监管系统之间的数据和信息全部接通,确保有公安盯着、有交通委管着、有城管守着。同时,相关信息和数据及时接入城市运行中心的大屏上,真正做到了“一屏观天下”。

在社区管理上,“一网统管”也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例如,“一网统管”着力探索完善“水管家”“电管家”功能,通过给水表箱和电表箱装配传感器,可以发现每户人家使用水、电的情况。加上社会数据的汇聚和适度的检查手段,如饿了么、美团提供的外卖数据等,就能够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群租现象。



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田林新村派出所民警在查看田林十二村智能安防社区系统。 (资料图片)

在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应对中,“一网统管”还可以发挥“指挥棒”的作用。

暴雨天气中,在上海“一网统管”平台上,一张实时更新的防汛中央地图实时采集157个水位监测点、550个雨量监测点及26个气象采集点的数据信息,实现了公安、建交等部门近1000个点位的视频监视信息等系统数据共享。

往年汛期,因为道路积水导致交通不畅,泵车受堵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今,借助“一网统管”支持,泵车不仅能够提前布置在易积水地区,还可以更有效地实施机动响应。

“在谱写人民城市新篇章的进程中,上海正着手推进‘两张网’改革由物理整合向化学聚合发展。”赵勇介绍,如果说1.0版本重视物理整合基础上的“能用”,那么2.0版本更强调化学聚合基础上的“好用”和“管用”。

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盛雪锋提醒,“两张网”要“好用”和“管用”,还需警惕三个认识误区:

一是“纯部门论”,认为建设智慧城市是特定部委的职能,而非自己部门和单位职责所在,甚至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信息技术部门的职能,而与业务工作无关;

二是“纯工具论”,认为信息化只是工具,不用也照样工作,尚未深入理解信息化对工作效能提升、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持引领作用;

三是“纯基础设施论”,往往导致网络体系建设较为超前,但缺乏有生命力、服务民生的智慧应用,等等。

【智慧安保】“技防”和“人防”不是相互替代的

智慧城市,不仅是便捷、温馨的城市,也应当是安全、韧性的城市。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容志对2010年世博会的公共安全保障有过深入研究。他认为,世博会在公共安全方面,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关口前移、预防为主,隐患排查、短板补齐。

一方面,发挥科技支撑,注重协同联动。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安全、公共服务等过程进行电子化、信息化监控,及时发现问题、传递信息,快速反应和妥善处置,防止小的隐患和问题演化扩大成大的风险和危机。

另一方面,注重风险管理,狠抓源头治理。在隐患排查和风险预防中,“技防”和“人防”绝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实践证明,全天候、集中式的值守和监控,是保证公共安全应对机制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重要基础。



2019年8月,申城首台警用巡逻机器人在南京路步行街上岗亮相。南京东路派出所民警表示:“它自动巡逻的功能,弥补人工上的不足,可实现24小时在户外进行巡逻。” 海沙尔摄。

“由于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对风险的评估也应该是动态的、修正的。”专家提醒,风险评估既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精确到100%,而要保持动态性和开放性。通过不断的检验、修正,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要求。

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惠志斌提醒,在编织更智能、更严密的城市安全网过程中,还需正视新技术、大数据的衍生问题。

比如,欧美国家对于面部识别技术存在广泛争议,一些地方甚至对相关技术的使用进行了严格限制。同时,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还必须接受伦理的考问。

又如,城市治理的各类数据互通互联,为各部门、机构提供了决策依据。但大数据分析也可能会侵犯公民隐私,或者被不法分子滥用。

“在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背景下,可在高质量数据供给、数据产权和流通机制、数据安全保障、数字应用赋能等领域持续发力,进一步探索契合上海城市特点的实践道路。”惠志斌说,归根结底要充分发挥群众智慧、保护群众正当权利,构建多元协同治理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真正实现城市公共安全共建、共治、共享。

【智慧交通】以更优供给满足交通出行需求

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后,智慧交通迎来了更广阔的翱翔天地。

在外滩等地,智能交通信号灯管理系统让红绿灯变得更聪明,不仅能够感知和收集相关交通数据,还能主动运用“大脑”进行分析研判,从而给出信号控制、交通组织的最佳方案。

在巴士二公司调度室内,大屏幕上数百个蓝绿色光标不断移动,一个光标对应一辆正在运营的公交车。基于北斗系统的支撑,上海中心城区公交站点的车辆到站信息预报准确率超过90%。

“在交通出行领域,我们不仅变得越来越智能,还将迎来一个小型化的新阶段。”同济大学教授杨晓光告诉记者,车辆小型化后,机动性更好,占据的空间也小了。这对空间紧张的大都市来说是一个福音。同时,它适应了老龄化社会的需求。老人身体不舒适了,甚至可以搭乘小型智能车直接开进医院电梯里。

不过,对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上海的智慧交通发展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比如,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识别车辆特征、交通违法行为,包括开车打手机、不系安全带、不礼让行人等情况。

又如,大数据技术应当提供更快、更精确的城市交通状况分析及预测,对影响交通的关键因素进行全面洞察,并基于分析结果进行调控。

再如,运用仿真模型再现实际交通特征,在交叉路口问题排查、关键走廊信号优化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



5月27日,一辆接入5G高速网络、装载5G视频设备的执法巡逻车行驶在上海北外滩区域,街面巡逻抓拍的视频同步传回至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相关部门。 蒋迪雯摄

面向未来,发展智慧交通还需进一步落实绿色集约的理念。专家建议,进一步通过经济、环保、公共交通等政策手段引导出行方式结构优化,形成以公交出行为导向的地区交通出行模式。在生活性或以生活性为主的道路上,还可适当压缩机动车运行空间、降低机动车通行速度,从而分配更多的空间给慢行交通,切实保证“行人优先”。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要让有限的道路资源承载更畅通、有序的城市交通,还需牢牢抓住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主题,从细节抓起、从脚下做起。”杨晓光说。

上一篇:山西启动“新能源+电动汽车”智慧能源试点建设 下一篇:中兴通讯联合广州移动尝试5G室内外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