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电子标识器打破国外垄断!地下管线有了国产“身份证”
作者:gzchenkong359638
时间:2020-12-03 13:59:25
日前,晨控智能所研制的电子标识器打破国外垄断,年产已经破万台,这个宛如手电筒、铅球大小的标识器,为每个地下管线每个管线节点安装了电子身份证。

     日前,晨控智能所研制的电子标识器打破国外垄断,年产已经破万台,这个宛如手电筒、铅球大小的标识器,为每个地下管线每个管线节点安装了电子身份证。

     又一晨控智能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城市地下管线有了国产“身份证”

 

▲ 电子标识器

 

宛如庞杂人体的城市地下管线 电子标识器镶嵌其中

     地下管线种类繁多,包括水、电、热、气、通信光纤五大类。水、电、热、气就像供给人的能量一样,满足城市各方需求。而通信光纤就像人的神经,在城市中负责传递各种信息。地下管网作为隐蔽工程,它的维护维修都比较麻烦,由于地貌的变迁和地上标志物的更改,业主单位施工之前,依据以往的施工图纸很难找到管线的全部具体位置,这就给管线的施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风险。

 

 

     为地下管线加装电子标识器,由于电子标识器与管线相对位置固定,几乎不随地貌变迁,利用电子标识器探测仪找到电子标识器所在位置,随之就能够找到相应管线的位置。电子标识器存储了管线的相关信息,包括管线的材质、类型、权属单位、铺设年代等,一应俱全,有了电子标识器,就意味着有了管线的身份证,对于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便了如指掌。

 

作为无源设备的电子标识器 促进管网全生命周期管理

     电子标识器埋在地下,却没有电源,通过射频通信识别,芯片记录ID号,ID是地下管线的身份证,作为唯一的身份标识码。电子标识器探测仪辐射低频电磁场,处于电磁场的标识器通过电磁场,对电源部分进行充电,使标识器获得能量,通过负载调制方式,将自身信息传递给探测仪。

     “不起眼”的电子标识器,可以随着市政施工埋入地下,也可以在已经完成建设的管线上方进行增补安装,由专业的管线探测公司,对地下管线进行勘测,关键节点加装设备,在管堵、三通、直线管段处20米至50米就加装一个标识器,完全不会破坏路面基本情况。它无源、无污染、使用时间长,默默地配置在弯头、阀门河流交越点、道路交越点等重要的部位,等待电子标识器探测仪的召唤。在50年以上的时间里,只要电子标识器探测仪到来,才会现身并吐露实情。

 

▲ 管线软件地图展示

 

电子标识器解决苏州城市建设最迫切的问题 准确定位管线

     别看电子标识器个头小巧,不久前在苏州的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工业园区正在进行建设,瓢泼大雨中,苏州园区内积水严重,正在建设的管线在大雨中不见了踪影,这可急坏了现场建设人员,找不到管线就无法进行后续项目的实施,贸然开挖容易将新建的管线破坏,一旦发生爆管还将造成更大的危害。正在这紧要关头,智慧管网团队的现场实施人员开始行动了,在狂风暴雨中,随着电子标识器探测仪发出欢快的“滴滴”声,使用电子标识器,不仅快速精确定位了管线的位置,并且现场展示了所定位管线从类型、管径到压力、流向和建设年代等二十多项属性信息,为后续的施工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通过二十分钟的管线定位,快速解决了该公司一个星期以来找不到地块各类管线接口位置的问题,困扰施工方多日无法动工、难以施工作业的难题得以顺利解决。

 

打造世界先进的地下管网管理模式

     电子标识器仅仅是晨控智能构建智慧管网的几种核心产品之一,“我们管网的目标是要制定符合城市自身发展定位的管网管理模式,打造世界先进的地下管线智慧化系统”,项目负责人赖经理介绍道。通过电子标识系统的建设,地下管线数据的准确性提升到96%以上,开挖事故率降低45%-50%,管线维护维修开挖地面面积降低60%-65%;通过整个管线监管系统的建设,地下管线监控率达到100%;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利用建设的应急处置系统,合理调配管线管理部门和权属部门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应急抢修资源;利用智慧管网规划分析平台能够实现区域内管道空间分析、辅助等功能,真正构建规划管理和决策的智能化平台;促进管线信息完整、准确、集中管理,整合地下管线信息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实行统一管理。

 

     设计师苏工介绍道,广州晨控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智慧管网”的核心推进单位,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方案储备。“智慧管网”建设作为朝阳产业,目前国家还没有具体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所有产品都是以市场需求为牵引的定制化产品,满足不同地域、不同使用习惯、不同业务对象的使用情况。今后晨控智能将着重树立品牌效应,在成为行业标杆的同时,充分响应行业需求,打通固有软硬件系统的壁垒,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智慧管线解决方案,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维。

上一篇:Zebra与XMReality合作,共推完整AR远程指导方案 下一篇:一股浪潮退去后 RFID无人零售跨界“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