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放在一年前,没有人能想到,“冷链”一词如此频繁地出现在媒体报道中,是跟一种病毒相关。
从秋季以来,大连、青岛、天津等地的进口冷链食品相继曝出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的消息,进入冬季疫情高发时期,冷链食品的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
为严防输入,在加强对冷链食品的消杀和检测的基础上,建立进口冷链食品追溯平台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全国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已上线运行,10个省市已接入,基本实现从海关入关到生产加工、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的全链条信息化追溯,消费者扫一扫就可以追溯检验检疫证明、通关证明、消毒证明、核酸检测报告等信息;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者则可扫一扫上传相关产品追溯数据。
我国尚不发达的冷链市场,因为新冠疫情遭遇重大挫折,但另一方面,疫情也倒逼冷链数字化的跨越式发展。在冷链与疫情的赛跑中,重拾消费者对冻品的信任,提升流通效率,一张张“溯源码”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场从“溯源”开始的冷链行业的巨大变革正在发生。
为冻品加上“身份证”
何为冷链?
冷链是一种特殊的供应链系统,以确保某些产品在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使用过程中,各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特定低温环境下,减少损耗,防止污染和变质。
这种低温环境为病毒存活提供了条件。温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时间越长。在零下20℃的环境中,病毒可以存活数月之久,即使是普通的冷链运输,病毒也可存活好几周。如果是在新冠疫情高发地区被污染的物品,包括食品或外包装,经过冷链运输,则可把病毒带到非疫区,从而引起接触传播。
为做好冷链食品风险排查,冷链追溯技术在各方支持下突飞猛进。目前,行业呈现出多线作战的局面,有国家层面的全国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以腾讯为代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提供冷链追溯服务以及各个电商平台的产品溯源体系等等,多方协调交织搭建成整个冷链追溯网络。
1.全国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
2020年 1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建成并上线运行全国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基本实现从海关入关到生产加工、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的全链条信息化追溯,在线上排查、精准管控、现场处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物防”成效显现。
2.腾讯冷链食品可信追溯平台
结合腾讯仓运通产品、腾讯领御区块链技术、腾讯优码、腾讯健康码体系,腾讯冷链食品可信追溯平台可实现对人、货、场、车等全环节精准管理及产、存、购、销、运等全流程动态感知,进而实现供应链全程可监管追溯,增强新冠疫情多维度排查能力。
据介绍,腾讯区块链冷链食品可信追溯平台已为海南省、深圳市等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及冷链食品企业提供追溯服务,协助政府从源头对潜在冷链食品携带新冠病毒进行防控。
3.冻品电商平台追溯体系
电商平台作为产业链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一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交易数据,搭建了平台冷链产品追溯的内部闭环。尤其是自营平台,原本为了保障产品质量构建的“一物一码”模式,正好迎合了当下的市场需求,走在了行业前列。
因为电商平台自建的冷链相对规范化,所以疫情产生的追溯成本并没有很高,而且部分平台表示,未来也会将这部分溯源能力开放给行业使用。不仅如此,一些平台也加强了与外部溯源技术企业的合作。
云帆网络CEO袁昌昊介绍:“过往平台基于订单的追踪,更多从采购端严格把控,未来将继续加强食品溯源,希望通过和第三方溯源企业合作的形式,来提升流通效率。”
一张二维码带来的食品溯源技术升级
亿邦动力去北京的几家超市实地走访发现,这几家超市的海鲜冻品区均贴上了“北京冷链”追溯二维码,扫码可出现商品储存方式、是否为进口、批次号、原产地、上游企业、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等信息。
其实,食品安全溯源体系近年来一直在探索中,例如浪潮质量码、腾讯优码、京东数科智臻链防伪追溯平台等等从食品安全和产品防伪等需求出发已经有了很多落地应用的案例。
那么为什么二维码成为如今食品溯源的主要方式?
国内现行的食品安全溯源技术大致有三种:一种是条码加上产品批次信息,如生产日期、生产时间、批号等,采用这种方式食品生产企业基本不增加生产成本;一种是RFID无线射频技术,在食品包装上加贴一个带芯片的标识,产品进出仓库和运输就可以自动采集和读取相关的信息,产品的流向都可以记录在芯片上;还有一种是二维码 ,消费者只需要通过带摄像头的手机拍摄二维码,就能查询到产品的相关信息,查询的记录都会保留在系统内。
在疫情的环境限制下,二维码能够容纳的信息量最丰富、成本相对较低,成为产业链各端最易接受和操作的方式。
腾讯安全高级产品经理廖宇星对亿邦动力介绍:“腾讯追溯平台可以将商品流转的全过程记录在链,并通过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保障信息真实。平台通过仓运通系统从出库开始就为冻库企业主生成一个订单,这样物流商提货时会生产交易码。并且在运输过程中也额外增加了物流人员的健康信息一并记录其中。这样一旦出现问题,每个环节涉及的人、货、场都可以清晰的展现出来。”
一张溯源码就可以实现消费者和供应链上游需求的双向满足,这也是产业互联网发展为传统产业带来的可预见性未来,而产业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红利远不止于此。
据悉,我国综合冷链流通率仅20%左右,且损耗率超过20%,冷链利润率仅8%。数字化的冷链将通过“云仓”、“智慧物流”等形式进行全程智慧化监控,流通率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传统产业“上链”阵痛期
“2019年末,人们纷纷庆贺这过去10年中最差的一年终于要完结,谁也没料到,2019年或许是未来10年中最好的一年。”一位做食材行业展会的从业者在总结2020年时无奈的说道。
这是一位传统行业从业者的悲观想法。在溯源网络的搭建和完善中,背后更多的是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和改造。 经此一疫,冷链行业正在酝酿一场巨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盘活区域化、碎片化的冷链资源
“冷链配送不给力,已经成为制约生鲜电商发展的瓶颈。”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物流总监陈涛曾经表示,“我们在协调冷链资源时的最大感受是资源不够用。冷链配送成本高,企业总量不足且服务质量良莠不齐。”
目前,我国冷链资源呈现区域性、碎片化的特点,市场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冷库功能多以自用仓储为主。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20)》表示,国内外对比,中国在人均冷库容量和冷链损耗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目前尚没有一家可以面向全球甚至全国的冷链仓储企业。
九曳供应链方面表示:“供应链产业想要成功突出重围,关键就在于打造产业生态闭环,即运行逻辑自洽,能够实现上下游资源、优质服务的数字化整合,向多样化服务方向进步。”
资源整合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命题,在疫情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传统产业的“上链行动”盘活了市场冷链资源。将区域型的中小型冷库和冷链运输企业、电商冷链数据进行盘点和协同,行业集中度逐渐增强,方便冷链行业形成规模效应进行优化调度,未来将形成更大的产业动能。
而且基于行业对冷链的需求增加,消费者对于冷链的高成本接受度也会逐步提高,对于冷链产业来说是一大向好信号。
2.数字化改造传统贸易商
溯源背后的逻辑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赋能。相比于过往苦口婆心的劝传统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这样一次行动也能够让传统企业切实体会到技术赋能带来的优势和好处,整个产业链数字化的程度往前迈了一大步。
廖宇星在谈及腾讯搭建追溯平台的初衷时说:“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因为传统冻品行业,从冻品入关到终端消费者,整个链条都没有一个非常好的信息化系统能够支持有效的追溯需求。”
虽然各个追溯平台搭建的热火朝天,但是在落地应用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商品信息如何准确上链?
目前传统冷链行业最突出的特征是,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比较有限,而且有一些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对于微信的使用局限于聊天功能,像小程序等几乎没有概念,因此如果平台要培训传统冷链从业人员上链,学习成本很高。线上课程往往效果微乎其微,很多实操性的东西无法解决。
大部分企业溯源服务平台还是需要业务人员到区、县中开展线下培训课程,面对面的解决上链过程中的学习障碍。但这也是新技术应用到传统产业必经的过程,度过这段阵痛期,数字化冷链各端都将从中获益,未来行业的数字化升级只会越跑越快。
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冷链产业进一步信息化、智能化。随着平台建设的推进,全国冷链设备、信息、服务共享,产业将实现快速流通。而有了菜鸟、京东、顺丰等互联网物流巨头进场,冷链行业将更加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