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国道353线一路向东,在即将进入凉山州会东县城的道路右侧,一排绵延数百米的米黄色厂房点缀于青山绿水间。再过几天,厂房里就将传出机器的轰鸣。
这里,是四川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会东复烤厂新厂所在地。目前,厂房土建已完成90%,设备安装达到98%以上,今年下半年,新厂有望全面投产。
在当地老百姓看来,这是一座“高大上”的工厂:自动化生产、无人化管理、AGV小车、RFID标签……都是过去从来没听说过的新鲜事儿;
在他们眼中,这还是带领大伙儿增收致富的工厂:烟叶就地加工,打工不出县城,每个月挣着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想想都美。
这样一座工厂,究竟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
一座“高大上”的工厂
长340米、宽80米,这是会东复烤厂新厂复烤车间的“体型”数据。在这个巨大的车间内,引人注目的,不仅是它的“大”。车间一隅,整齐排列着数个五层高的蓝红相间的钢架。“这就是我们全自动化的高架配方库。”会东复烤厂设备科副科长陈晓雯话语中带着自豪。
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过去,烟叶在进入复烤厂之后,烟碱值等指标必须通过人工计算的方式进行配比,再通过肩挑手扛的方式,一框框扛到生产线上,既费人工,又容易出错。而高架配方库,则实现了无人化、信息化的生产方式。“每框烟叶入库,都被打上了RFID标签,其中的烟碱值信息,都被记录在电脑内。”陈晓雯说。需要进行生产时,会由电脑自动计算出需要哪框烟叶,而全自动的AGV小车,则根据电脑的指令,识别并找到指定的烟叶,用机械臂抓取之后运送到生产线上。“整个过程实现了无人堆码、无人取货,效率提高了50%以上。”陈晓雯说。
新厂的“牛”,不仅于此。近红外光谱仪检测烟碱值、金属探测仪检测残留金属、双侧进风的加长型烤机……“我们新采用的梗包装线,从接包、装箱、封包到运输,全是自动运行。”陈晓雯说,过去12个人的生产线,现在仅需2个人。
“智造”,将成为会东复烤厂生产线上的关键词。
新基建浪潮来袭,势不可挡——工业互联网是未来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正推动创新模式、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商业范式的深刻变革,推动工业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重塑再造,必将对未来工业发展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的深远影响。
“新厂在技术、设备、工艺上都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工艺布局更加合理、更加完善。”会东复烤厂新厂项目现场设备安装组组长张飞说,今后,新厂复烤车间的自动化率将达到80%以上,比老厂提升了30%。
一座充满温情的工厂
49岁的龚友秀,在整选车间先后从事选叶、质量检验工作。时光回到6年前,那时,龚友秀的母亲年迈体衰,丈夫又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照顾家人、抚养上学女儿的重担,落到她一个人的肩头。
在会东复烤厂上班后,每月3000余元的收入,让她挑起了这个家。厂里得知她的困难后,每到春节等节假日,还带上慰问品到她家看望,送上关怀,并每月为其发放扶贫金300元。如今,龚友秀的女儿也考入厂里参加工艺检测、麻片整理等工作,每年有2.5万元左右的收入。
“厂里这么关心我,我也要尽自己的力量回报大家。”龚友秀说。现在,她是厂里的选叶技术能手,先进生产工作者,工作之余,经常默默地帮助其他工友提升选叶技能。
26岁的王勇丹有着相似的经历。2017年,肩负着母亲的医药费、儿子的教育费等压力的她来到会东复烤厂,成为了整选车间的质检员。凭借着一股倔劲,她不断钻研,在第五届“利群杯”选叶技能竞赛中一举夺魁。如今,王勇丹夫妻二人月收入达7000多元。
国企担当,使命如山。近年来,四川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将精准扶贫作为政治责任,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着力保障和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着力夯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底。
“烟农在烟叶收获之后,就能到厂里来打工赚钱,实现一整年都有工作、有钱赚。”会东复烤厂党支部书记、厂长孙德福说,工人在厂里打工,每月工资能达到3000多元。而新厂的建成投产,还能实现会东乃至周边区县的烟叶“就地加工”,为老百姓带来更多收益。
会东厂在生产季节可为会东县解决就业岗位1000余人,年支出劳务用工费用2300余万元,建成16以年来共实现税利4.83亿元;为当地剩余劳动力创造了1.89亿元以上的劳务收入,有效地解决了种烟结束后的烟农及贫困户就近就业难题,承载了会东现代烟草产业链末端最大“增值”。“新厂建成投产后,用工需求将从1000人提升至1500人。”四川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桂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