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让全国性媒体多次曝光、湖南省委主要领导感叹“破坏得让人心痛的地方”——湘西花垣县,全面开展矿业综合整治三年多来,恢复了过去“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景色,如今正在打造“美得让人心醉的矿区”。
湖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主战场,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的五大重点整治区域之一,郴州临武县三十六湾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治乱、治矿、治污、治山、治水”,奇迹般重现“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是湖南最靓的名片,生态是湖南最大的资源。湖南省自然资源系统坚决贯穿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矿业绿色转型和生态修复的决策部署,推进矿业脱胎换骨式转变,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成为“两山”理念最生动的实践。
顶层设计: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湖南素有“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之称,矿业发展历史悠久,但由于种种原因,“痼疾”不少,绿色转型和生态修复任务艰巨。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推进,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矿业绿色发展的举措,构建起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动矿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主体、以《矿业转型绿色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湖南省普通建筑材料用砂石土矿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湖南省绿色矿山管理办法》《湖南省绿色矿山标准》《湖南省绿色矿山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为配套的制度体系,为湖南省矿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据,充分彰显了全面推进矿业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
为找准突破口,该省选择“一市、两县、一园区、两企业”作为“矿业转型绿色发展”试点对象,在管理机制、工作模式、制度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促进产业转型方面形成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成果,取得了良好成效。
源头管控是从根本上解决矿产资源开发“小、散、乱、污”问题的有效手段。为此,湖南省制定了“史上最严”措施。
——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准入门槛,新设采矿权资源储量和矿山生产能力必须达到中型以上。
——提升矿权设置决策层级,新设采矿权须经矿产所在地人民政府常务会研究同意后方可按程序报批。调整矿业权审批权限,将过去由县级发证的砂石土矿采矿权发证权限调整到由省市两级发证,小型矿由市级发证,中型以上由省级发证。
——严格限制小型矿扩界,除矿产资源储量规模达到中大型以上的矿区深边部和因安全生产、采矿权整合等情形外,一律不批准扩界,小型矿采完为止。全面推行合同管理,与矿山企业补签合同,约定矿山开采年限,到期退出。
——制定矿产资源开发准入清单,禁止开采可耕地砖瓦用粘土矿,全面退出石煤和汞矿开采,严格限制煤、铁、钒、石膏、硫铁矿开采。科学编制第四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坚持把矿业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审批全过程等。
“我们从源头上坚决实行减量控制。目前,全省采矿权数量已由高峰期的6500个减少至3178个,其中砂石土矿由3600余个减少至1759个,2021年争取控制在1500个以内。”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矿业权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生态修复:重回“美得让人心醉的地方”
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湖南在行动。
位于“世界锑都”娄底的冷水江锡矿山,鼎盛时期锑产量最高可占全球的60%。经过100多年开采,锡矿山“能看到北方荒漠的景象”,一座座小山都是废渣堆积的不毛之地。2004年,冷水江开启生态修复工程,2018年10月纳入国家第三批试点工程——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2018年至2020年3年内完成1万亩植树造林。如今,锡矿山地区已建成2万亩矿区复绿示范基地,打造了一个具有地质科研科普价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修复示范区,昔日废水荒山“变装”绿水青山。
夏至时节,走进花垣县猫儿乡洞里村,迎面而来的是绿水青山的环抱、宽阔平整的环村路、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似乎重回沈从文笔下“美得让人心醉”的“边城”。洞里村党支部书记石小兰介绍说,矿业整治和生态修复后,村子发生了很大变化,昔日千疮百孔的涉矿村现在山青了、水秀了,成为花垣县的“香格里拉”。
湖南省强力推进生态修复,科学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着力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综合监管系统,着力构建“源头保护、过程监管、后果严惩”的全链条式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机制;修订了《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等制度,进一步强化企业治理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属地责任,建立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动态化监管机制。
同时,该省积极作为,组织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2020年年底牵头生态环境、水利等多个部门按时保质完成国家级试点工程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全面完成长江经济带545座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先进经验受到自然资源部通报推广。
绿色转型:延伸“产业链”提升含金量
有了精心谋划的顶层设计,有了对矿山生态环境“存量”问题的治理成效,矿业转型绿色发展如何行稳致远?
正值暑假来临之际,在湖南省最大的废石场绿化复垦基地——郴州柿竹园国家矿山公园,如诗如画的十里矿城,漫山遍野绿波起伏,充满浓郁矿冶文化的主题碑、钢塑作品点缀其间,每年吸引众多游客观光旅游。很难想象,8年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连片废石排放场。
绿色转型不仅体现在废弃矿山巧变“旅游胜地”,更多在于推动矿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提升含金量。
娄底双峰海螺水泥有限公司被誉为“湖南省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智能化矿山企业”。为加快企业转型升级,该公司围绕水泥生产核心业务,基于IC卡门禁一卡通系统、蓝牙或RFID无线射频技术、信息交互集成及自适应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了无人值守称重管理系统,被媒体戏称为“海螺最为可怕的地方。”
在郴州,宜章氟化学工业集中区引进了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控股的化工公司,利用亚洲最大的整装萤石资源矿,以氟化工、新材料和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链为主导,打造世界级的氟化工精深加工基地。
2019年9月,湖南省委深改委会议为新时期湖南矿业发展“定调”——不是不要开发,但一定要有计划地开发、科学地开发。不是不发展矿业经济,而是要发展附加值高的矿业经济,要走精深加工的路子。湖南省积极推动矿山企业向资源精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发和废弃物再利用领域拓展,并与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融合,延伸矿业产业链;大力支持特色矿产资源集中区依托资源优势,建设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园;在资源配置方面,优先向有后端产业链的矿业企业倾斜。
绿色矿山建设是矿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湖南把绿色矿山建设提升为对矿山企业的强制性要求,规定新建矿山要严格按照湖南省绿色矿山标准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生产矿山原则上限3年内完成绿色矿山建设,超过3年仍未完成建设的,限期停产整顿直至绿色矿山建设达标后,方可继续生产。对实地抽查中发现的不符合相关要求的绿色矿山,该省责令其限期整改等,严格矿权监督管理。
与地球重修旧好,与自然重建和谐。湖南省绿色矿山建设已从“要我建”上升为“我要建”,目前建成绿色矿山115家,新出让矿山均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国家级绿色矿山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绿色,已成为湖南矿业“涅槃重生”新底色,成为“两山”理念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