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户外骑行的再次火爆,一度让单车成为了热点话题。消费者直接把中高端单车买到断货,甚至有业内人士透露,卖单车零部件比芯片还赚钱。爱马仕则趁着风口把单车送到了奢侈品行列(16.5万一辆已售罄),不过一年前LV便开始“造车”(均价20万)。
LV单车上线(图源:LV App)
严格来说,这些单车并不具普适性。但具普适性的单车却让老百姓失望了——美团宣布旗下共享单车产品涨价,并在涨价公告中提到原因为“硬件和运维成本增加”。无独有偶,早在今年年初哈啰单车就以类似原因宣布涨价——“运维人力投入和产品折旧成本增长”。
美团单车涨价(图源:美团App)
近两年共享单车虽然不及五六年前火爆,但在经历大起大落之后,也算是有始有终,市场中无声的战火熄灭,“天下终于三分”——哈啰,青桔,美团。
如今扑面而来的涨价,却引起部分用户的不满。不少网友表示“这笔账算下来,不如自己买一辆”。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共享单车的涨价便有悖于共享产品的底层逻辑,将可能影响其未来市场。不过也能从该次涨价行为是否成功,来判断共享单车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相悖于共享产品的底层逻辑
涨价合情还是合理?
自2019年开始,所有品牌的共享单车价格就已调至1.5元/半小时。而据相关媒体报道,今年国内多地单次骑行的起步价已经涨至2元/半小时。在近日这波涨价潮过后,三家共享单车7天卡、月卡、季卡的无折扣价已统一,分别为15元、35元、90元。
根据相关数据,2021年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达3亿人,较2020年增加了0.18亿人,同比增长6.38%。
2017-2021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统计(来源:网经社)
要分析这次涨价的是否合情合理,还需先从共享产品的商业逻辑说起。
从用户角度出发,人们选择共享无非是两点原因:便宜,方便。假如一辆单车700元,无意外情况下寿命2年;而共享单车季卡(涨价后)90元,两年要花720元。对于用户而言,共享要花费相同甚至更贵的价格,自己买一辆确实更划算。
在服务方面,共享单车能提供取车停车的便利性,还有免费的折旧维修。但停车区域并非企业所有,私人单车也能停放,而且据相关人士透露,每年每辆私人单车的维修费并不高,大概10元不到(车胎一个洞3毛,辐条一根8毛,车圈变形3元,中轴、花鼓上黄油5元)。
如此说来,在便宜、方便这两点上,共享单车其实得不到人心。
而从企业角度来说,一次性大批量地订购单车,成本将得到大幅下降。但近年来由于疫情影响,原材料、运输等成本上涨,单车的零配件供应商在去年就已开始涨价,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自行车行业上游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超过10%。
并且除单车本身的成本外,共享单车还有运维成本,包括运维人员工资、单车折旧费、车辆运输费、办公管理费、广告费等。
在过去已有相关人士以市级部门的服务规定及市场均值作为基础,对共享单车企业的运维成本进行测算。以合肥市30万辆共享单车为例,运维人员算1500人,根据相关调研机构给出的33.33%折旧率和8%的调度率计算,得出下表数据。
合肥共享单车成本利润简要分析表(来源:合肥入点文化)
可以看出,共享单车因为极高的成本,导致实际收益并不高。而放眼目前三分共享单车市场的企业,哈啰单车自2018年起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最高年亏损金额超过20亿元;美团全资收购的摩拜单车2018年到2020年累计亏损接近50亿元;滴滴2021年的财报数据显示,青桔共享单车被划分进300亿的“其他业务”的亏损中。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共享单车都加入了智能锁、定位服务等物联网技术,也无意中为其增加了一定成本。只是这些技术虽然作用不小,但给共享单车带来的商业收益甚微。
共享单车成本(来源:周律师)
其实小编分析到这里,各位读者也不难看出,这次涨价对于用户而言,既不合情又不合理,但对于企业而言,合情也合理。经过了前几年的“厮杀”,目前共享单车企业将可能陷入得了市场,丢了人心的局面。
回顾ofo的创业初期,其理想是以建立社区服务为目标,达到便民的效果。但由于市场规模过大等因素,还是不出意外地走向了商业化的道路。如今市场冷静之后,也不禁让人思考,火的到底是单车,还是共享这一概念?
价格不降却需求不断的单车
要共享还是要私有?
在前几年激烈的共享单车市场抢夺战里,各家都使尽浑身解数,在产品差异化、用户补贴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不过也不难看出,背后是强劲的资本力量在支撑着,而如今,资本同样看好共享单车的市场。
2021年共享单车市场融资事件统计(来源:智研咨询)
虽然资本看好,不过上文提到,共享单车各企业的营收持续为负,若还不涨价,那确实可以看作是资本市场难得的公益之举。但如果用户不买账,加之成本得不到优化的情况下,各企业的危机也将逐步扩大,同时极有可能被私有单车夺回市场。
若要客观看待共享单车这几年发展,可以从上海凤凰的财报中略窥一二。
上海凤凰2017-2021年财报内相关内容
可以看出,在过去几年,共享单车并未给行业的盈利水平带来有效提升,反而冲击了传统代步车的市场,还因为欠款问题影响了零部件供应商。一些媒体评价该阶段为“疯狂过后留下一地鸡毛”。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2017年为ofo代工共享单车的上海凤凰,在当时已对共享单车市场有所警觉,并在财报中表示“将ofo收入的确认作为关键审计事项进行关注”。这同时也为二者后来对簿公堂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而时至今日,共享单车几乎已把脚踏单车市场吞尽。上海凤凰等传统单车企业已开始在电动平衡车等新市场上进行布局。
关于共享单车的未来,也能从专注于共享出行的永安行处找到相关信息。其2021年财报显示永安行已开始基于物联网和数据云技术来打造共享出行系统,布局智慧生活服务。这意味着共享单车其实仍旧难以带来可观的收入。
根据以上种种情况不难看出,目前单车本身比起共享这一概念的需求更大,同时共享并未能给单车带来更大收益。但未来的情况还有待观察。
结语
作为高度同质化的工业产品,从“二八大杠”发展至今,单车的价格一直变动不大,并且总是能迎着风口一次又一次地火爆。这无不透露着单车在代步工具中的地位及其商业价值。
但另一方面,共享这一概念的商业价值尚不可知。只是小编本人看来,共享经济本是对闲置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但如今的商业模式却是花重金来制造闲置资源。是否有本末倒置之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