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数千年来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我国中医药产业正迎来飞速发展,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着中国智慧。不过也应看到,中药的原材料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等问题仍备受关注,加强药材全产业链监管,才能更好的推动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医药“走出去”步伐。
日前,北京同仁堂质量追溯数据中心在北京正式揭牌。该中心将借助现代溯源技术,围绕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饮片炮制加工和中成药生产等环节,开展中药产品的智能化场景集成创新与智能制造新模式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从中药材到饮片再到中成药的全产业链追溯和质量管理,实现中医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提升,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赋能。
消费者只需拿出手机扫一扫,北京同仁堂中药材“从种子到杯子”、“从田间到车间”的全流程信息便清晰可见。溯源码就像每一个药材产品的“身份证”,来源可溯、去向可查,同时也让好药材可以自己开口“讲述”全链条的品质故事。
“药材好,药才好”,药材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药品的质量与功效,而好药材从一粒种子到消费者的杯子,需要经过一条长长的产业链。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在纵横万里的华夏大地上,每一味中药都有适应其生长的最佳境遇,中药谓之“道地”。
位于豫西南边陲,伏牛山南麓的河南省内乡县,那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持原貌,是山茱萸理想的适生地,在宋代就有“茂林修竹地,桐漆茱萸乡”之称,是山茱萸的道地产区之一,北京同仁堂的山茱萸种植基地就建在那里。据了解,北京同仁堂河南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了1.2万余亩山茱萸规范化种植基地,并分别于2004年和2013年两次通过国家GAP认证,年产优质山茱萸超过60万公斤,出产的山茱萸质量高于2020版国家药典标准。
位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中游,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南山地的接壤区的岷县,当归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和17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自古就有“千年药乡”之称,生产的当归骨质重、气香浓、油性足、质量好,获得原产地标记认证。北京同仁堂甘肃中药材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同样在那里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了北京同仁堂当归种植基地。
位于长白山脚下,松花江上游,素有“矿泉城”之称的靖宇县,人工种植人参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栽培技术成熟,产业化规模完善,是人参、五味子等药材的道地产区。北京同仁堂吉林人参有限责任公司在那里建立了国家级规范化吉林长白山人参无公害规范化种植基地,是全国首批认证的GAP基地认证之一。
在北京同仁堂,关于“道地”种好药的故事还有很多。一直以来,北京同仁堂选择道地药材主产区,发展规模化现代中药种植,目前已在吉林靖宇、甘肃岷县、河南南阳、安徽铜陵等地,建立了数十种中药的种植基地,成为野生中药资源的有力补充,为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药材资源。
在道地种下一粒种子,只是整个链条故事的开始,好药材还离不开种源的繁育、种植的管理、采收、加工、质检、仓储、运输等各环节的严把控。北京同仁堂打造的中药材溯源管理系统正是以气象、土壤、药材、物联网等数据为基础,以田块为单元,聚焦“从种子到杯子”的追溯,“从田间到车间”的监管,从质量到供应的管控,从选地到农事的指导,优化生产技术规范标准,按一批一码或一物一码进行管理,打造同仁堂中药材基地溯源系统,履行追溯主体责任,实现药材饮片的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究、风险可控。
此外,针对中药饮片,北京同仁堂搭建的中药饮片溯源管理系统,同样聚焦从药材到饮片炮制过程的追溯,串联药材入库、炮制加工、质量检测、库存和流通等关键环节,建立起包含生产订单、生产进度、库存、质检、销售、客户、供应商和查询等关键控制内容的饮片溯源子系统,实现“人、机、料、法、环”的可溯源管理。
正在建设中的中成药生产溯源管理系统则聚焦从药材到成药生产过程的追溯,利用条码技术,赋给产品电子标签,实现原辅料、前处理、生产制剂、质量控制及成品市场流通等环节的追溯,从而完成中药全产业链溯源的最后环节,实现“从田头到床头”的全链条可追溯管理。
不难看出,溯源管理系统的搭建意义非凡,不仅可以让消费者清晰查看药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优化消费体验;同时也有利于政府和市场的监管,有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大力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增加企业美誉度;更有力的推动了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一系列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出台,药品生产全过程溯源管理已成为国家重点推进的方向。
显然,北京同仁堂借助现代溯源技术,建立质量追溯数据中心,搭建覆盖全集团的中药全流程管理及质量追溯平台,不仅保证了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与可追溯,也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