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苹果CEO库克被曝“一心扑在AR眼镜研发上”,其当务之急是推出一款对标Meta 的Ray-Bans智能眼镜的产品。
稍早的4月10日,华为预告即将于16日下午发布鸿蒙智行战略下的智能眼镜新品。
据悉,华为即将发布的智能眼镜2钛空圆框光学镜售价为2299元。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智能眼镜 2 系列此前推出的方框太阳镜版本同样定价 2299 元,搭载 HarmonyOS 4 系统与盘古 AI 大模型,支持颈椎健康监测、环境噪声识别及隐私通话等功能。
那么,AI眼镜产业链上的传感器企业有哪些?目前传感器在智能眼镜上如何布局?
智能眼镜三大类 针对性配置传感器组合
智能眼镜按功能与技术分三类:
音频眼镜:主攻音频功能(如通话、音乐),无摄像头或视觉交互,如华为智能眼镜2;
AI智能眼镜:在音频基础上集成AI能力,部分增配摄像头支持拍摄,技术复杂度高于音频眼镜,如李未可Meta Lens Chat AI、闪极A1、RayBan Meta;
AR眼镜:融合AR显示与AI技术,功能更丰富(如实时翻译、导航),设计与制造难度高,如Rokid Glasses、XREAL One。
各类智能眼镜均会依据其核心应用场景,针对性地配置传感器组合,以实现用户体验的最优化。例如,RayBan Meta搭载了多类型传感器:1200万像素摄像头用于影像捕捉,电容传感器实现触控交互监测,霍尔传感器完成开合状态检测,光传感器感知摄像头遮挡情况,摄像头模组内置的IMU(惯性测量单元)则支持电子防抖功能。
再如Rokid Max AR智能眼镜,其传感器体系涵盖接近传感器、陀螺仪、加速度计、磁力计、距离传感器及MEMS传感器模块等。其中,MEMS传感器模块采用意法半导体(ST)的LSM6DSR芯片,而接近传感器则选用台湾晶技(TXC)的微型化四合一光传感器PA22C。
多家上市企业布局产业链上游领域
AI眼镜产业链的供应商类别极为丰富。
就产品各零部件的成本占比而言,芯片、充电盒、结构件、OEM、传感器等模块的成本占比相对突出。由此,价值量大且成本占比高的环节更值得关注。
在AI眼镜的上游领域,涉及芯片、传感器、存储、显示模组、光学模组等关键零部件板块,众多上市企业均有业务布局。
以AI眼镜的“核心大脑”——计算芯片为例,玄恒科技、瑞芯微等企业将AI眼镜计算芯片设计作为主要业务方向。
据统计,恒玄科技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在4.5亿元至4.7亿元之间,同比增幅达264%至280.18%,创下历史新高;瑞芯微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5.5亿至6.3亿元,同比增长307.75%至367.06%。
歌尔股份不仅为智能眼镜供应麦克风等组件,还具备AI眼镜的代工制造能力;韦尔股份则提供图像传感器等重要零部件。海凌科生产的十轴姿态传感器模块可应用于虚拟现实、头戴显示器等可穿戴设备;敏芯股份推出的MEMS麦克风具备高信噪比、高AOP性能,适用于人工智能领域。此外,兆易创新的通用NOR Flash产品常用于存储AI眼镜运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京东方、深天马的AMOLED、TFT-LCD等显示技术可应用于AI眼镜。
各厂商芯片方案涌现
目前,AI眼镜的芯片解决方案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单颗SoC方案,例如高通AR1 Gen1和紫光展锐W517等。这类系统级芯片集成度高,性能强劲,但功耗和成本也相对较高。第二类是MCU级SoC与独立ISP芯片的组合方案,需要外接ISP芯片以实现影像处理功能,例如恒玄2800搭配研极微ISP芯片。第三类是SoC与MCU协同的方案,这种设计既能满足高性能计算需求,又能通过电源管理优化功耗,例如此前传闻小米AI智能眼镜采用的高通AR1与恒玄2700的组合。
尽管高通AR1 Gen1芯片率先在市场中出现,并被应用于Meta Ray-Ban智能眼镜,该产品凭借200万的出货量成为爆款,但随着行业对功能优化、低功耗和成本效益的追求,越来越多的芯片厂商开始推出双芯片方案。
目前,AI眼镜的市场尚未迎来全面爆发,芯片方案也仍在持续迭代和成熟中。
据芯传感了解,行业内目前对智能眼镜在芯片方案选择的考虑因素包括以下:
成本:SoC方案成本较高,MCU+ISP方案成本较低,SoC+MCU方案成本介于两者之间。
性能需求:对AI推理、图像处理等复杂任务需求高的产品适合选择SoC或SoC+MCU方案;对功能需求相对简单的产品可选择MCU+ISP方案。
功耗与续航:对续航要求高的产品,MCU+ISP方案和SoC+MCU方案更具优势。
产品定位与市场:高端市场产品倾向于选择SoC或SoC+MCU方案以提供更优性能;中低端市场产品则更注重成本控制,可能选择MCU+ISP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