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各地因锂电池故障引发的火灾事故频发。2024年2月23日,江苏南京因锂电池故障引发火灾,导致15人死亡,亟须采取有效的监测手段来保障锂电池的安全。目前电动自行车普遍使用三元锂电池,这类电池体积小、重量轻、能量密度高,但其稳定性和耐高温性差,特别是来源于非正规渠道的三元锂电池所用电芯一致性差且缺乏保护措施,更易发生热失控,引发爆炸式燃烧。锂电池故障和过充是导致锂电池热失控自燃的主要原因。电动自行车存在管理成本大、惩罚力度小等问题,如何有效实现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是亟须解决的难题。
早在2012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初期,国务院就颁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研究和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政策的要求;
2016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发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2015 年版)》,明确表示要建立上下游企业联动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要求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信息管理,以跟踪记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情况;为了进一步规范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年颁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可追溯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强制实施动力电池溯源管理;
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其中明确要求完善废旧动力电池的利用体系。这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表明中国对于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坚定的决心,并在多个层面采取措施来推动相关工作的落实。
近日,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运输服务和安全保障能力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中,就明确要求提升锂离子电池运输安全管控能力,开展动力锂电池运输环节热失控报警机制、安全监测技术研究,推广应用智能视频监控报警、热失控预报警技术。2018年,在《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办法》的推动下,动力锂电池的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主动标识,通过在BMS 加载主动标识载体,实现锂电池工艺物料信息溯源和状态参数信息实时采集,遏制非法改装导致的安全隐患。搭建全SOC区间、全温度范围、全寿命周期、各类复杂工况、各类故障模式下的锂电池全生命周期数据库,为锂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状态评估提供应用决策支撑。以标识解析功能体系为媒介,实现用户使用数据搜集与分析,为企业锂电池制造过程的性能分析、故障维护和个性化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基于此,Recycle Management LLC等回收企业发现,可以利用RFID技术实现对锂电池的追踪和回收分拣。通过在锂离子电池及其供电设备中嵌入微小的RFID电子标签,并在回收设施的分拣线上配备RFID读写器,可以实现对电池的快速、准确识别。这样,当废料通过分拣线时,RFID读写器就能迅速标记出含有电池的物品,让工人将其安全地取出。此外,在机场等特殊场所,通过RFID读写器扫描行李理电池上的RFID电子标签,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避免在飞行途中发生意外。
尽管RFID技术看似为锂电池回收带来了希望,但其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给每块电池贴RFID标签会增加一定的生产成本。尽管RFID标签本身并不昂贵,但考虑到每年生产的电池数量庞大,这一成本累积起来仍然不可小觑。其次,物流问题也是一大难题。由于每年生产的电池种类繁多,需要制定通用的标签和扫描技术标准,以确保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电池都能被准确识别。此外,在重金属环境中,RFID信号可能会受到干扰,从而影响检测效果。
锂电池回收中的隐患不容忽视,而RFID技术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我们有望实现对废旧锂电池的安全、高效回收,从而保护工人的生命安全、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行并降低环境风险。
RFID标签具有不易损坏、安全、唯一、读取非接触等特性,是一种更加利于物品生命周期追溯的标签,而且RFID标签在电池产线中已经逐步被应用,未来在电池护照上的应用是可以期待的。通过RFID技术,可以实现电池护照和电池回收系统的信息对接,提高电池回收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图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