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根据周一在香港交易所发布的公告,“果链”和“米链”供应商-蓝思科技将以每股17.38-18.18港元的价格发行2.62亿股H股,筹资至多48亿港元(6.06亿美元)。蓝思科技预计其H股将于7月9日开始在联交所买卖。
6月24日,据香港媒体消息,蓝思科技及相关人士在香港上市前,以1.63亿港元购置观塘区One Harbour Square顶层办公物业。
关于蓝思科技
2022-2024年收入及利润逐年增长
据公开资料显示,蓝思科技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智能智造为驱动,业内领先的智能终端全产业链一站式精密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1993年成立于深圳(公司前身),2006年总部落户湖南长沙,2015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在湖南、广东、江苏和越南等地区和国家拥有9大研发生产基地。
蓝思科技在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分别录得收入人民币466.99亿元、人民币544.91亿元及人民币698.97亿元,2023年及2024年分别同比增长16.7%及28.3%。公司在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分别录得年度利润人民币25.20亿元、人民币30.42亿元及人民币36.77亿元,2023年及2024年分别同比增长20.7%及20.9%。
从 2024 年的收入情况来看,蓝思科技在全球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及模组综合解决方案行业,以及全球智能汽车交互系统综合解决方案行业里,均占据着领先的市场地位。具体而言,其在上述两个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分别达 13.0% 和 20.9%。
据悉,蓝思科技积极布局新兴领域。目前,该公司已正式开启人形机器人以及 AI 眼镜/XR 头显关键核心部件的量产进程,并承担起整机组装的任务。
若以 17.78 港元/股作为发售价进行估算,蓝思科技预计从全球发售中获得的净所得款项将达到约 45.90 亿港元。对于这笔资金,公司有着明确的规划:其中,约 48%将投入到产品及服务组合的丰富与拓展中,以进一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约 28%会用于扩大海外业务布局,提升海外产能,增强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约 14%将专注于提升垂直整合的智能智造能力,推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双重提升;剩余的约 10%则作为营运资金,用于支持公司的日常运营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确保公司稳健发展。
触控传感器项目已全面投产
据悉,蓝思科技与日本写真株式会社(Nissha)合资成立的日写蓝思科技(长沙)有限公司,其DITO(双层掺锡氧化铟)触控传感器项目已全面投产。截至2025年2月,4条产线年产值突破40亿元,项目计划总投资52亿元,全面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00亿元,年创税收超10亿元。
技术层面,DITO传感器具备轻薄、高光学特性及高清晰度图案显示能力,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触控等领域。Nissha的菲林触控传感器技术结合蓝思科技的精密制造能力,使产品性能接近苹果早期iPhone的DITO G+G电容式触摸屏,成为OLED显示屏和中尺寸显示屏的最佳触控解决方案之一。
2025年一季度,蓝思科技柔性传感器业务同比增长210%,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与产能扩张,快速切入智能穿戴、汽车电子等新兴领域,为业务多元化提供支撑。
蓝思科技与Rokid合作研发的Rokid Glasses搭载20余项功能(如AR导航、声纹支付),其传感器集群涵盖空间交互算法、多模态感知模块。
蓝思科技计划五年内将智能手机业务占比降至70%,同时将汽车电子、智能穿戴等新兴业务占比分别提升至15%和10%。公司通过“材料-模组-整机”全产业链布局,从零部件供应商转型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此外,蓝思科技与Rokid采用“股权+产业基金”模式,构建硬件研发、内容开发、场景应用的生态闭环,带动光学模组、智能传感器等上下游企业集聚。
投资人形机器人项目
6月26日,人形机器人品牌灵宝CASBOT宣布完成近亿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蓝思科技领投。除资本合作外,蓝思科技将为灵宝CASBOT提供关键零部件和整机组装支持,加速具身智能机器人量产。据悉,灵宝CASBOT已成功发布首款双足人形机器人产品“CASBOT 01”,以及搭载多模态感知系统及高算力RCU的“CASBOT 02”。
6月24日,蓝思科技与杭州Rokid联合开发的AI+AR眼镜Rokid Glasses在蓝思科技湘潭基地正式下线。
Rokid Glasses是一款网红产品,早在2025年2月18日的杭州市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Rokid创始人兼CEO Misa便展示了该产品。蓝思科技作为Rokid Glasses的配件及整机组装独家供应商,为其提供核心精密组件及全流程生产和整机组装。
作为全球首款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消费级AI+AR眼镜,该产品凭借25万台全球预售订单与全产业链国产化突破。
蓝思科技作为Rokid Glasses的配件和整机组装独家供应商,为Rokid Glasses提供核心精密组件(塑胶、金属结构件)及全流程生产和整机组装,依托轻量化材料工艺,将产品重量控制在49克,接近普通眼镜佩戴体验,攻克行业“减重、续航、显示”三角难题。
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AR设备出货量将突破4000万台,消费级市场占比超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