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息,赛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感科技」)近日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由招商局创投领投,琥珀资本及产业方博杰股份跟投。本轮资金将用于核心技术投入、产品研发迭代及市场化应用探索。
关于赛感科技
赛感科技成立于2023年,是一家专注于柔性智能传感器及电子皮肤研发的高科技企业,技术源自南方科技大学超柔性电子学实验室。公司核心团队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郭传飞教授领衔,并汇聚了20余位博士、博士后,在柔性传感、新材料及微结构领域拥有深厚积累。
Pre-A轮融资完成(2025年7月)
赛感科技近日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由招商局创投领投,琥珀资本、博杰股份跟投。资金将用于核心技术研发、产品迭代及市场拓展。
投资方认为,赛感科技的电子皮肤技术具备高壁垒,短期内难以被复制,有望成为行业标杆。
全球首条离电型柔性触觉传感器量产线投产(2024年)
公司已在深圳、广州建立产线,并实现批量出货,产品进入安踏等头部企业供应链。
柔性智能传感现状如何?
柔性智能传感技术作为新一代感知技术的核心,正以仿生化、微型化、智能化的特性重塑人机交互与工业制造范式。该技术通过柔性基底材料与微纳电子结构的创新,实现了对压力、温度、形变等多维度物理量的高精度感知,其柔韧性可支持百万次弯折,灵敏度达0.1毫米级空间分辨率,已突破传统刚性传感器的应用边界。
从技术突破看,清华大学张一慧团队在《Science》发表的仿生三维电子皮肤,通过模拟人类皮肤的真皮-皮下组织分层结构,实现了压力、摩擦力、应变的同步解耦感知,为机器人灵巧操作提供了“触觉神经”。
赛感科技开发的离电型柔性触觉传感器,采用逾渗式导电网络设计,在-20℃至60℃环境下仍能保持3.5克级压力检测精度,其量产线已实现规模化出货,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40%。
市场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中国柔性传感器市场规模达27.6亿元,预计2030年人形机器人电子皮肤市场将突破9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4.3%。
据悉,汉威科技集团已构建年产千万支柔性传感器的生产线,其智能手套可实时监测手指抓握力,智能鞋垫能精准捕捉步态数据,产品已进入3000余家客户供应链。医疗领域,墨现科技的智能床垫通过2048点密集传感阵列,使褥疮发生率下降70%,护士巡检频次减少50%。
当前国产化率持续提升,但高端市场仍被Novasentis、Tekscan等国际巨头垄断。
随着AI算法与柔性传感的深度融合,未来五年该技术将在软体机器人、智能医疗、消费电子等领域催生千亿级市场空间。
产业链配套视角
“微笑曲线”特征明显 高端受制于人
从行业来看,可以说目前的智能传感产业链呈现出“微笑曲线”的特征,即上游(材料/设备)和下游(品牌/应用)附加值高,中游(制造/封装)附加值相对较低,且高端环节受制于人。
具体来讲,上游中,柔性基底材料以高分子材料为主,福莱新材等国内企业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并拓展至电子级功能材料领域;纳米银线、石墨烯等新型导电与敏感材料推动传感器灵敏度提升,当然,高端材料仍依赖进口;光刻、蚀刻等制造设备国产化率不足30%,不过,像中微公司等企业已在刻蚀设备领域取得突破。
中游制造环节,纽迪瑞专注柔性MEMS技术研发,钛深科技以柔性离电子传感技术为核心实现商业化;封装技术中系统级封装(SiP)成为主流,国内企业缩小产品体积并降低功耗,但高端封装仍由国际厂商主导。
下游应用场景爆发驱动需求增长,消费电子领域智能穿戴设备市场规模2023年达934.7亿元,柔性传感器需求占比超40%;医疗健康领域电子皮肤等市场2025年预计突破90亿元,汉威科技产品已进入3000余家医疗机构;工业与机器人领域人形机器人电子皮肤市场2030年将达90亿元,帕西尼多维度触觉传感器已实现应用。
总结与关键洞察:
“微笑曲线”特征明显:上游(材料/设备)和下游(品牌/应用)附加值高,中游(制造/封装)附加值相对较低,且高端环节受制于人。
国产化“双卡”瓶颈:
上游卡脖子:高端新型材料、核心制造设备严重依赖进口。
中游卡脖子:高端系统级封装技术由国际大厂主导。
中游技术差异化竞争:国内中游制造企业(纽迪瑞、钛深等)通过不同的技术路线(柔性MEMS vs. 离电子)寻求突破和商业化,避免同质化竞争。
下游需求强劲且多元:消费电子是当前最大市场,医疗健康和工业机器人是未来高速增长的引擎,市场数据清晰印证了这一点。
国内企业积极布局:从福莱新材(材料)、中微公司(设备)、纽迪瑞/钛深科技(制造)、汉威科技(医疗应用)、帕西尼(机器人应用)等案例可见,国内企业在产业链各环节都有代表性玩家在努力突破和拓展。
预计到2030年,中国柔性传感器市场规模将突破90亿元,国产化率提升至60%以上,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