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上海半导体企业,首发“单芯片”CMOS图像传感器
作者:来源网络(侵权删)
时间:2025-08-07 11:40:56
今日消息,格科微0.61微米5,000万像素图像传感器产品实现量产出货。该产品为全球首款单芯片0.61微米像素图像传感器产品。
关键词: 传感器

今日消息,格科微0.61微米5,000万像素图像传感器产品实现量产出货。该产品为全球首款单芯片0.61微米像素图像传感器产品。

图片


据悉,其基于公司特有的GalaxyCell®2.0工艺平台,并在公司自有晶圆厂进行生产制造,可大幅提升小像素性能。


该产品已量产出货并成功进入品牌手机后主摄市场。


据介绍,其采用1/2.88光学尺寸,可降低摄像头模组厚度,广泛适用于智能手机后置主摄、超广角以及前置摄像头。同时,该产品集成单帧高动态(DAGHDR)技术,可在单次曝光中实现更宽动态范围覆盖,有效解决逆光场景下的过曝与欠曝问题,并支持PDAF相位对焦功能,确保快速精准的拍摄体验。


单芯片0.61微米像素图像传感器是什么概念?意味着什么?


“单芯片”意味着CMOS图像传感器把光电二极管、像素电路、信号处理电路都集成在同一块硅片上,区别于早期分体式结构。而“0.61微米”指的是单个像素单元的物理尺寸一-比人类红细胞(约7微米)小十多倍,用光学显微镜都看不清的微观尺度。


简单讲,“单芯片”,就是指所有感光单元(像素)、信号处理电路(ADC、ISP等)、控制逻辑全部集成在单一硅芯片上。


优势也比较明显,即体积小、功耗低、成本可控,适合手机/无人机等空间受限设备。


图片


据悉,虽然单芯片集成降低模组复杂度,但良率挑战推高初期成本(约$15–$20/颗)。预计2025年高端手机渗透率超30%(Counterpoint数据)。


这个尺寸的意义在于:它标志着半导体光刻工艺逼近物理极限。目前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分辨率约13纳米,但像素尺寸受限于光线收集效率和电路复杂度。


0.61微米意味着在1平方毫米面积上能塞进268万个像素点,是五年前主流技术的两倍密度。


不过技术难点很明显:像素越小,感光面积越少,容易产生噪点。所以必须同步突破背照式结构(BSI)、深阱隔离(DTI)技术,还要用AI降噪算法弥补物理缺陷。


三星ISOCELL HP3传感器就是典型例子,通过四像素合一技术让实际成像等效1.22微米。


对消费者来说,最直接的影响是手机镜头不再凸起——高像素不再依赖大底传感器。但也要提醒用户,单纯追求小像素可能牺牲画质,关键看厂商的软硬件协同能力。


格科微2025上半年营收预增



7月21日,格科微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预计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2.27%-36.51%,达到34.11亿-38.09亿元。


图片


关于上半年业绩变动的原因,格科微说明称,2025年1-6月,公司首创的单芯片高像素芯片集成技术得到市场的进一步认可,全面覆盖品牌客户,持续提升高像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公司5,000万像素多个规格产品均已成功导入多家品牌客户,在手订单充足,下半年将持续放量。


在非手机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格科微持续推广400万、800万像素产品赋能智慧城市、智慧家居、会议系统等应用,400万像素产品出货量持续提升,800万像素产品成功实现量产出货,进一步拓宽公司收入空间。


另外,在汽车电子领域,公司已开始布局车载前装芯片,完成了首颗车载前装图像传感器的研发与流片,预计2025年产品能够面向市场进行推广。


分析师认为,格科微的差异化路径在于“单芯片集成”与“工艺平台创新”:


单芯片方案:将5000万像素、HDR、OIS等功能集成于单颗芯片,较传统多芯片方案成本降低30%;


GalaxyCell®2.0平台:通过FPPI像素隔离技术,在80℃高温下暗电流降低10%,热噪声减少20%,适配车载、AI眼镜等新兴场景。


不过,该产品仍需经历市场验证及客户大规模采用的过程。公司也在公告中提示,市场推广及客户开拓存在不确定性,未来需持续优化产品性能以应对行业竞争。


当然,格科微0.61μm图像传感器的量产,验证了我国半导体企业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创新能力,也为全球消费电子产业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想了解更多传感生态的话题,欢迎参加今年八月份在深圳举行的相关生态研讨会。

图片


图片


~END~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一篇:【IOTE-AI玩具展区】解锁千亿级商机,共探物联网与AI玩具的无限可能 下一篇:这家车规级UWB芯片,斩获FiRa Core 3.0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