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RFID技术在当下工业现场物联网的应用思考
作者:z
时间:2025-11-19 16:07:16
RFID在工业领域上的应用
关键词: RFID技术

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四个阶段,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很多工业化企业在第一个阶段就会面临困难,即,如何将企业现场物理世界的东西变成数据进入数字化世界。

1

困难一般有如下几种:

一是人的懒惰性,只要不是在既定流程中的工作,大家都不愿意为了产生数据而额外增加动作;

二是意愿问题,只要产生数据的过程没有让产生数据的人获益,大家就没有动力,产生数据的工作就会慢慢消亡;

三是数据不全,很多工业企业有PLC或者DCS控制系统,但是对于整个企业的生产、运营来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后续的信息系统建设、知识分析、智慧化过程中远远不够。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综合性方案,其中二维码由于其成本低、承载数据量大成为日常最常见的方案之一;而芯片方案(RFID或者NFC)也在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

RFID方案最常见的目前应用在图书管理、服装行业和物流仓储行业。

图书馆的书本形式单一,书架摆放整齐,自助借书机可以大量降低服务人员工作量;

服装行业可以将衣服鞋子生产、物流运输、销售进行衔接,动态跟踪状态和客户的喜爱程度,应用非常广泛;

物流仓储的性质也一样,广义的物流仓储还包含了机场行李托运系统、高速公里ETC自助收费等等。

这三大行业用的好,有一个前提,就是RFID芯片成本不断降低,目前无源的芯片大家都当做耗材使用,每张芯片约0.1元人民币,即使抗金属干扰或者有源、半有源芯片,成本也大大下降了。但是,聪明的读者会发现,即使成本降低那么多,并不是所有行业都广泛应用,而广泛应用的行业都有“流水线”的特性。

2

如何在非流水线行业广泛应用,值得大家思考。

在非流水线的工业企业现场,设备种类非常多,运营维护场景非常多,这就导致了无法用简单方案批量化复制数字化过程,这也就造成了当下的困境,除了被DCS或者PLC控制的核心生产设备,很多数据没法简单、便宜、无感式进入到数字化的系统中。

既然设备、场景种类变化太复杂,无法简单便宜实现数据化,那是否能从人的活动出发,将人的核心活动数字化,并且能够被无感式的采集呢?笔者所在的企业是通过流程、票证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的,做什么事要有电子流程依托,相互的配合关系通过票证相互制约或者配合。

在已经成熟的工作过程中,如果是重要工作,被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固化、优化,有专人盯着,效率可以保证,但是一些相对没那么紧急的,就会不断被积累下来,从而量变引起质变,影响大家的效率、满意度和核心流程的质量。

工业现场到底有多少架子、多少孔洞打开、多少系统隔离、多少相互配合的点位,所有的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中,不同专业部门的协调扯皮中,没办法形成一个统一的状态盘。

如果用传统的思维,这么多种场景、设备、工器具,完全无法定义,数据进入就直接被卡死了。但是,这些所有的活动都是人的活动,人对系统和设备的改变都会有票证(可能是真实的标识牌,也可能是一些锁等物品)在现场标识,如果将RFID芯片和这些票证结合,则就具备了将这些特征无感式进入数字化系统的可能。所有数据无感式、低成本进入数字化系统后,将会产生不可预期的效果,值得尝试。

此外,有一次在看书的过程中,发现日本的日立公司将这种生产定义为细胞型生产方式(不是相同操作的反复、作业效率又高有低、作业品质有好有坏),在传统工业信息化时代,最适合的管理模式为“票证管理”,结合PDCA循环优化。

在这种情景下,对于生产业绩的表征存在以下问题,无法实时记录数据,让工人记录业绩对工人来说很烦,操作情况数据中错误随处可见。也就是说,即使从现场收集了很多数据,但是数据收集依赖于工人本身,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无法保证,价值大打折扣。

但是,通过票证的RFID芯片管理方式解决了数据无感式产生的问题,可以实现作业的“透明化”,有助于不断改良作业方法,提高生产力,缩短生产周期。

f5ff34639ce0795fbdd8555ba0931e05.png

3

可是,还存在一个BUG,就是本文提到的,如果不在既定流程中、如果没有让大家获益,就无法实现。因为芯片是依托于原票证存在的,目前看嵌入流程没问题了。那么,如何能让大家直接获益呢?这是最大的挑战。

如果是聚焦于多专业能直接看到最新状态,则必然有二分之一的人获益二分之一的人受损;

如果是聚焦于各个专业自己内部的管理,能清晰查到自己管理的设备状态,则没人去做最基础的事,将芯片与票证、标牌结合起来。

是否能找到一个感官上很直接,让大家能收益的切入点呢,这不是数字化的技术问题,完全是社会工程学问题,大家是否有好的建议呢?


上一篇:基于RFID技术的烟草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方案 下一篇:11月25日10点开播 | 加特兰UWB SoC Dubhe:开启通感融合芯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