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内蒙古警察训练总队)图书馆基础设备、系统及图书二次加工,智能化设备采购项目公告中标结果,深圳图邦软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斩获价值372.022万元的RFID相关业务订单。此次中标项目涵盖RFID 硬件设备、智能管理系统及配套服务,其核心产品的技术参数精准匹配智慧图书馆建设需求,成为项目落地的关键支撑。
项目清单

该项目是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推进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以构建高效、智能、便捷的图书管理与服务体系为目标,覆盖图书识别、借阅管理、安全防控、信息检索等全场景。项目采购的RFID相关设备及系统,将彻底改变传统图书馆依赖人工的管理模式,实现图书从入库、盘点、借阅到归还的全流程智能化处理。
传统管理图书方式的难点
以人工登记、条码扫描、手工盘点为主的图书馆传统图书管理方式,在实际运营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效率与体验瓶颈,这些难点相互交织,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管理效能。
在借阅与归还环节,传统方式依赖人工核对图书信息、手动登记借阅记录或单一条码扫描,高峰期极易出现排队拥堵的情况。借阅时需逐本扫描条码并核实读者身份,归还时则要人工检查图书完整性,如是否缺页、破损,之后再进行重新上架操作,单本图书的处理耗时较长。这不仅让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等流量较大场景中的读者等待时间大幅增加,也加重了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负担。
图书盘点与馆藏管理同样难度颇高。传统盘点需要工作人员逐架逐本核对图书编号与位置,中小型图书馆一次全面盘点往往需要数天至数周,耗时耗力的同时,还易因人工疏忽出现漏盘、错盘以及盘点数据滞后等问题。对于馆藏量较大的图书馆而言,图书乱架、错架现象频发,后续整理需投入大量人力,且无法实时掌握图书流转状态,比如是否在馆、借出时长、热门图书库存等,这就导致馆藏资源调配缺乏数据支撑,进而出现部分图书积压、部分图书供不应求的失衡状况。

防盗与防损管理方面同样存在明显漏洞。传统防盗主要依赖门口的磁条检测装置,但磁条易被恶意破坏或意外消磁,常常导致防盗失效。同时在人工检查图书破损、缺页的过程中,若工作人员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图书损坏后无法追溯责任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馆藏珍贵图书、古籍等特殊资源,传统管理方式难以实现全程精准监控,使其面临遗失、损坏的风险。
数据统计与决策支持的薄弱则让管理陷入经验主义困境。传统管理模式下,图书借阅数据、馆藏流通数据、读者偏好数据等需人工录入或批量导入系统,不仅数据更新不及时,还容易出错。这使得图书馆无法通过这些数据精准分析读者需求、优化馆藏结构,比如调整图书采购方向、淘汰滞销图书,也无法为图书馆布局优化、服务升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导致管理决策多依赖经验判断。
随着图书馆馆藏量的增加与读者流量的增长,传统管理方式不得不投入更多工作人员来承担借阅登记、盘点整理、防盗检查等工作,人力成本持续上升。同时工作人员长期从事重复、机械的劳动,易产生职业倦怠,也难以抽出时间提供阅读指导、专题咨询等个性化读者服务,最终影响了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升。
RFID的使用如何解决这些难点
RFID技术凭借非接触式识别、多标签同时读取等核心优势,能从根源上破解图书馆传统管理方式的诸多瓶颈,为图书管理的高效化、智能化提供支撑,其对各环节难点的解决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借阅与归还环节,RFID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人工操作的繁琐模式。工作人员借助RFID读写器可实现多本图书的一次性扫描识别,无需逐本核对,读者甚至能通过自助借还设备完成身份验证与图书借还操作,整个过程仅需数十秒。归还时,读写器可快速读取图书信息并关联馆藏位置,配合智能分拣系统还能自动完成图书的分类整理,大幅缩短单本图书处理时间,有效缓解高峰期排队拥堵问题,既减少了读者等待时间,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压力。
对于图书盘点与馆藏管理,RFID技术让高效精准盘点成为可能。工作人员手持便携式RFID盘点仪,无需逐本接触图书,只需在书架旁移动即可快速读取范围内所有图书的RFID标签信息,系统实时将读取到的数据与馆藏数据库比对,自动识别漏盘、错盘图书,中小型图书馆的全面盘点时间可缩短至数小时,大型图书馆也能在1 - 2天内完成。同时,RFID标签可实时记录图书流转状态,包括借出、归还、续借等信息,管理人员通过系统能随时掌握图书在馆情况、借出时长及热门图书库存,为馆藏资源调配提供精准数据支撑,有效减少图书积压与短缺问题;针对乱架图书,借助RFID定位技术还能快速定位其实际位置,降低整理难度。
防盗与防损管理方面,RFID技术构建了更可靠的防护体系。RFID标签可集成防盗功能,与图书馆门口的门禁系统联动,若图书未办理借阅手续被带出,门禁系统会立即报警,相比传统磁条,RFID标签的抗干扰性更强,不易被恶意破坏或意外消磁,防盗可靠性显著提升。同时,在图书借还环节,系统可自动记录图书状态,若归还图书存在破损、缺页等问题,工作人员能通过系统快速追溯借阅者信息,明确责任归属;对于珍贵图书、古籍等特殊资源,可通过高频RFID标签实现全程实时监控,进一步降低遗失、损坏风险。
数据统计与决策支持层面,RFID技术让数据管理实现了自动化与精准化。图书借还、流转等数据通过RFID读写设备可自动同步至管理系统,无需人工录入,有效避免了数据更新滞后与错误问题。系统可基于这些实时数据,自动生成借阅量统计、读者偏好分析、馆藏流通效率等多维度报表,图书馆管理人员能据此精准把握读者需求,科学调整图书采购方向、淘汰滞销图书,同时为图书馆布局优化、服务项目升级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依据,摆脱了传统管理依赖经验判断的局限。
RFID技术还能有效控制人力成本与管理压力。其自动化操作特性减少了借阅登记、盘点整理等基础工作对人工的依赖,即便馆藏量与读者流量增长,也无需大幅增加工作人员数量,人力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工作人员从重复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阅读指导、专题咨询、文化活动组织等个性化读者服务中,不仅降低了职业倦怠风险,更显著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核心价值。
RFID世界网现已开启产业交流群,欢迎对RFID行业感兴趣的读者扫码下方二维码加入【RFID产业交流群】,一起交流分享最新动态与前沿资讯。(添加微信时备注:加群+公司名称和姓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