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FID 测温标签是 “微型测温 + 无线传输一体机”
内部结构就 3 个关键部件:
1. 温度传感器:负责 “感知温度” 的核心,能精准捕捉周围环境或附着物体的温度(精度通常 ±0.1℃~±0.5℃);
2. RFID 芯片:相当于 “数据处理器 + 存储器”,一边接收传感器的温度数据,一边把数据和标签自身的唯一 ID(比如资产编号)绑定,暂时存起来;
3. 天线:负责 “收发信号”,既能接收外部读写器的射频能量(无源标签),又能把绑定好的 “ID + 温度数据” 以无线电波的形式传回去。
普通标签是 “带身份证的卡片”, RFID 测温标签是 “带身份证 + 温度计的无线通信器”。

二、核心原理:3 步完成 “测温→传数据”,全程无需电池(部分场景除外)
RFID 测温标签分 “无源” 和 “有源” 两种,工作逻辑基本一致,核心是 “能量供给 + 数据传输”,咱们用最常见的无源标签(不用换电池,成本低)举例,全程就 3 步:
1:读写器 “发能量”,标签 “被唤醒”
当 RFID 测温标签靠近读写器(或读写器覆盖范围)时,读写器会发出特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常见 13.56MHz 高频、860-960MHz 超高频)。标签的天线接收到这个射频信号后,会把信号转化为电能 —— 这就是无源标签的 “能量来源”,不用装电池也能工作。
此时,标签被唤醒,内部的温度传感器、芯片开始启动。
2:传感器 “测温度”,芯片 “打包数据”
传感器立即采集当前环境或附着物体的温度(比如贴在疫苗箱上就测箱内温度,贴在电机上就测电机表面温度),把温度数据(比如 2℃、58℃)传给 RFID 芯片。
芯片会把 “温度数据” 和标签自身的唯一 ID(比如 “疫苗箱 - 001”)打包成一个 “数据包”,相当于给温度数据贴了个 “身份证”,确保接收方知道 “这个温度是谁的”。
3:标签 “传数据”,读写器 “收信息”
芯片通过天线,把打包好的 “ID + 温度数据” 以射频信号的形式,回传给读写器。读写器接收后,再把数据上传到后台管理系统,系统会实时显示 “哪个物体、在哪个时间、温度是多少”。
如果是有源标签(内置小电池),工作原理类似,只是能量不用靠读写器供给。
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