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Auto ID Center于2003年1月在日本设立了该中心第4个研究基地。旨在推进泛在计算架构的规格化及开发工作的日本T-engine论坛(理事长: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将于2003年3月发起成立Ubiquitous ID Center。
无论是Auto ID Center还是Ubiquitous ID Center都准备在制定使用IC标签来掌握物品位置和状态的架构的同时,通过与发起企业共同进行实地试验,促进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Auto ID Center执行总监凯文·阿什顿(Kevin Ashton)表示,“日本为将其应用于供应链中,目前在技术方面正积极地进行IPv6等的开发工作。有望通过在这种环境中进行研究和实地试验,来获得Auto ID Center在实际应用方面的反馈信息”。
以上Auto ID Center方面的例子。而Ubiquitous ID Center甚至准备采用具有CPU和电池的IC标签。这样即便读卡器无法读取信息,IC标签也能够发送信息。比如,可以这样来使用:先在IC标签中起动计时器,如果快到IC标签中登记的保质期时,就自动发出通知。
通过网络管理信息
目前两中心均已开发完成各自的基础架构。Auto ID Center提出的是由被称为ePC的96位ID、管理ID信息的PML服务器以及检索PML服务器位置的ONS(对象名称服务器)服务器组成的架构。
Ubiquitous ID Center将应用面向T-engine的技术。包括128位ID和名为ETP(实体传输协议)的专用协议等。还包括用于搜索IC标签和服务器位置的地址解析服务器(ARS)。
另外,还考虑到了隐私保护问题。尤其是Ubiquitous ID Center,由于设想在IC标签中保存各种应用程序和数据,因此隐私保护是一项非常重大的问题。其对策是通过在IC标签中采用基于PKI(公钥加密基础)的认证功能来强化安全。另外,由于还要考虑到是以电波形式从IC标签中读取信号等问题,因此IC标签的使用前提是具有抗篡改性较强的芯片。
Auto ID Center方面,由于IC标签中所包含的内容只有物品的识别编号,因此大多情况下不存在隐私信息等问题。不过,仍采取了最小限度的防范措施,用户可以在IC标签中设置成拒绝对ID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