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的应用前景被普遍看好,日渐成为众多技术先驱和跨国公司关注的焦点,并积极将其投入实际环境中进行测试。但是,这项技术本身并不是个什么新鲜玩意儿,其最早的应用可以追溯到美国空军在二战期间用它来识别盟军的飞机。RFID在此后的50余年时间里,一直未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是因为它还面临着若干个难题。只有在打破了这些“枷锁”之后,它才会有出头之日。
----1、 价格
----RFID普及的“瓶颈”之一,就是标签价格居高不下。尽管艾伦公司没有公开其与吉列成交的价格,但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应该在25美分以上。而飞利浦(Philips Semiconductors)生产的有源标签最低也要超过1美元——这显然无法用于某些价值较低的单件商品。虽然艾伦公司宣称,只要年生产量在100亿个以上(为Auto-ID中心提供赞助的100余家企业全年生产约5500亿件商品,其中沃尔玛约为600亿件),单个标签的成本就可以降到10美分甚至更低。但技术专家指出,只有标签的单价下降到10美分以下,才可能大规模应用于整箱整包的商品;下降到3美分以下,才有可能应用于单件包装消费品(Package Consumer Goods, PCG)。
----其次,IT系统与解读器等硬件设施需要庞大的一次性投资。RFID解读器的价格大都在1000美元以上(艾伦公司9月中旬新上市的产品一次性购买25台以上的批发价为700美元,为市面上同类产品的最低价格),而一个企业动辄就需要安装数十台、甚至上千台类似的机器。如果再加上计算机、局域网、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等费用,广大中小企业无疑只能望而却步。此外,业务流程改造所导致的直接和间接费用也不容忽视。
----2、 技术标准
----标准既是某项技术的应用规范,也决定了这项技术的前途和命运。到目前为止,各个企业所采用大多是专有(proprietary)技术,所使用的频率、编码、存储规则,以及数据内容等都不尽相同。解读器和标签不能通用,企业与企业之间就无法顺利进行数据交换与协同工作,从而把RFID技术的应用范围局限在了某个企业的内部。
----目前,已经有ISO(国际标准组织)、JTC(IEC/ISO联合技术委员会)、AIAG B-11(汽车工业协会)、ANSI(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CEN(欧洲标准委员会)、ETSI(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RO(欧洲无线电通信办公室)和UPU(万国邮政联盟)等多个机构颁发了有关技术标准。而要实现“物联网”的构想,就必须制定一个与互联网相类似的、详细的、统一规范而且开放的技术标准。但标准之争,就是利益之争。如何兼顾各专有技术的既得利益,将其纳入一个通用的技术规范,是RFID技术标准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到底把RFID仅仅当作一个标识标签,还是作为一个便携式数据库,有关企业已经分化成两个对立的阵营。例如,麦德龙“未来商店”使用的是64位可编程代码,而丰田南非公司则把加工信息记录在标签当中。标识标签仅仅需要存储该商品的序列号,需要的存储空间很小,但必须动态访问与系统相连的数据库;便携式数据库则将与该商品有关的信息全部存储在标签芯片中,需要的存储空间大,但无需连接到数据库进行信息读取。两种方案各有利弊,但对软硬件支持系统的要求却大相径庭;若允许两者并存,就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高昂的应用成本,甚至造成混乱。
----另外,成立于今年3月的日本“泛在ID中心”已经与Auto-ID中心直接形成了对抗之势。据日经BP社报道,目前两个中心均已开发完成各自的基础架构。但是,与Auto-ID中心提出的96位电子产品编码 (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和相应的支持体系不同,泛在ID中心则提出了128位编码和相应的专用协议。
----仅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出发,多个标准并存也无伤大雅,但对“物联网”方案的实现却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如何取舍,是RFID技术标准必须做出的艰难抉择。
----3、 支持技术
----麦德龙“未来商店”的技术合作伙伴,除了Intel和SAP之外,还有包括IBM、Cisco、NCR、Wincor Nixdorf、Intermec、Avery-Dennison等20余家行业翘楚。
----简单地实现门店自动销售,涉及的技术就包括RFID识别系统制造、无线数据通信与网络、数据加密、自动数据收集与数据挖掘等技术;为了能够使用信用卡进行结算,还必须安装POS收费系统和发卡行结算系统;把门店销售系统与企业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仓库管理系统(WMS)结合起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自动化管理,则需要一套全新的、功能强大的软件系统的支持;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技术与系统都必须实现无缝的联接,这对系统集成是个极大的挑战。到目前为止,IBM为“未来商店”提供的系统集成方案运转比较成功,但该方案能否成功地拓展到更大范围和处理更多数据,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液体和金属箔片对无线电信号的干扰,麦德龙“未来商店”识别RFID标签的准确率只有80%左右——离“放心使用”的要求相去甚远。所以,虽然RFID的技术应用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离大规模实际应用所要求的成熟程度尚有一定差距。
----4、 业务流程再造
----虽然RFID解读器采用了“防冲突算法”(Anti-Collision Algorithm),从而可以同时读取多个标签的信息,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对整包或整箱商品进行扫描需要30秒到1分钟的时间。同时,供应链的管理方式也会因为RFID技术而经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用这种变化,以充分享用自动化程度提高所带来的利益,企业必须按照RFID系统的新要求,对既有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业务流程再造(BPR)数年前曾风行一时,但并没有想像中的那样神奇,为任何一个实施了类似项目的企业都带来巨大的收益。以RFID系统为中心进行的业务流程再造,是否就可以呢?只有实践的检验才能回答。
----5、 顾客教育与隐私
----虽然RFID厂商宣称, RFID系统发出的电波不会损害顾客的健康,但仍然有不少人担心长期暴露在高频射线环境下可能会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下降和癌症发病率升高。2003年4月,AMR Research在零售、消费品和服装业高级经理中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有超过25%的人担心RFID技术会危害人体健康。
----另一个更加微妙的问题是关于顾客的隐私。今年3月11日,飞利浦宣布贝纳通将向其订购约1500万个RFID芯片,用于后者出售的Sisley高级服装。随即就有隐私保护团体抨击贝纳通的做法,认为其放置在衣服中的芯片可能用于跟踪顾客,并在互联网上号召顾客抵制贝纳通。迫于压力,贝纳通4月初即以RFID项目尚处于成本—收益评估过程为由,将该计划推迟至少一年。七、八月份以来,美国芝加哥市和英国剑桥地区等地的反RFID组织又频频发起游行示威活动。甚至有消息说,吉列推迟在所有“锋速3”上植入RFID标签的计划,以及沃尔玛取消在门店进行将RFID用于单件商品的实验,都与顾客隐私保护组织的影响不无关系。
----虽然Auto-ID中心提出了在芯片中将加入“灭活指令”(Kill Command,收到特定指令后,RFID芯片即自行毁坏),但仍然难以完全消除某些顾客的“猜疑”。而且,这种措施将完全剥夺RFID在顾客购物后中所起到的作用,例如产品召回、与智能家电互动和家居物品管理等。
----另外,麦德龙“未来商店”负责人称,如果顾客不使用“购物助手”和“忠诚顾客卡”等可以识别顾客身份的设施,RFID及相关技术带来的利益就会大打折扣。
----这说明了企业必须开展顾客教育(Customer Education),让他们真正了解这项技术所带来的利益并且自愿使用。同时,企业还必须恪守诚信,与顾客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如果有某个企业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利益的驱使下将其用于某些秘密用途,就有可能极大地危害这项技术的命运。
----6、 其他问题
----由于各国无线电频段用途的分配存在一定的差异,RFID可能面临频率资源的限制。例如,UHF频段直接决定了RFID能否应用于对通信距离有更高要求的供应链环境。而欧盟允许使用868 MHz,美国和加拿大则允许使用915MHz,而日本则到最近才从原已分配给手机的频段中将950~956 MHz开放供RFID使用。这种情况会导致技术更加复杂、需要设计更多种类的标签和解读器,从而导致更高的成本。
----此外,在RFID大规模应用之后的5~10年内,仍将与传统条形码共存。从麦德龙目前的试验来看,系统无法识别顾客是否既购买了贴RFID标签的商品,又购买了贴条形码的商品。也就是说,在条形码完全被淘汰消失之前,RFID有望带来的自动化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标签内容的编程以及“灭活”命令必须有密码保护。但问题在于,到底用谁的密码——所有标签使用同一个密码,还是某个供应商的所有商品所有同一个密码?像沃尔玛这样有成百上千个供应商的企业,又如何处理?密码的安全又如何保证?如果黑客或者小偷获得了密码,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RFID究竟是又一个很快就会破灭的“技术神话”还是未来的希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述问题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以及是否被证明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或者更大的竞争优势。与任何一项尚未成熟的技术一样,成长中的RFID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与不确定性。解决已知的问题或许指日可待,但是未知的问题却可能为其带来灭顶之灾。即便如此,仍然有越来越多的技术专家、研究机构和企业相信:假以时日,这项技术一定会为整个世界带来革命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