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已经在美国获得成功,它在中国也一样会取得成功吗?答案是肯定的,经过短暂的试点应用阶段后,RFID这项技术终于成为企业青睐的对象。
RFID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948年,经过50多年的发展,逐步发展趋向成熟。RFID其实是一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综合了自动识别技术和无线电射频技术的新技术,采用无线广播的方式来发射和接收数据,一面是RFID的芯片,另一面是读写器,读写器通过电磁波把能量传递给RFID芯片,芯片得到能量后,把其载有的信息再发送给读写器,这样就完成了一个读取过程。RFID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可以用于仓储、物流环节,也可以用于公共服务和财产管理等环节。
随着沃尔玛、麦德龙、美国国防部大规模推广这项技术,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RFID从此一马平川。在发展的道路上,RFID还存在标准、技术以及成本这3项阻碍它发展的因素。
国外的经验
RFID在国外有很多成功的例子。麦德龙、沃尔玛使用这种技术取得的成功有目共睹。而在制造业,比如惠普在巴西的打印机工厂,希捷(世界最大的硬盘厂商)在其生产线上,福特汽车在它的发动机生产线上,丰田汽车在其汽车装配线上都引入了这项技术。
还有在快速消费品行业,比如世界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商Wells Dairy,在其乳品材料包装上应用了RFID技术。像乳品这种快速消费品,在温度、湿度各方面要求非常高,而且从生产出来到最后销售给最终用户的流通时间比较短,对于时效性的要求非常强。在高科技、电子类的制造业,也已开始有了RFID的应用案例。
但运营RFID最成功的还是在美国。 IDC在美国进行的一份RFID应用研究报告显示,有93%的被访者对RFID持支持态度。这些被访者包括制造、交通运输、零售行业的CEO和副总级的决策者,他们认为RFID会对企业的业务产生深远影响。
美国是RFID的发源地,只有一位被访者表示还是愿意使用条形码(BARCODE),不愿意采用RFID。而其余用户分别从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对RFID的应用需求,而且当时已经有1/4用户使用了RFID,还有1/4准备在一年之内采用这种新技术,以便获得市场的先发优势,还有1/4需要等上下游企业推动才会上,而另外1/4的态度更趋谨慎,需要等市场成熟后才会应用。
美国运营RFID,一开始也遇到了问题,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希望成本降低。但现在,这一问题已得到解决,因为一个标签可以反复使用,甚至10万次以上,摊到每一次的成本其实很小,而且对于物流效率的提高、人工成本的降低都会带来显性的成本效益。
企业运营RFID,会取得那些收益?用户最希望得到的好处是什么?70%以上的用户回答是能准确统计库存、降低人工成本、减少补货时间、增加需求,比如内部原材料购买需求计划,还有产品的生产计划。
通过对美国RFID市场的研究,最终发现RFID应用前景非常良好,但是道路也很曲折,有几条主要的阻碍因素必须克服:第一是成本,第二是技术成熟,第三是标准的出台。但成本可以随着市场大规模的采用,标签等的大规模生产而进一步降低,技术会随着应用而不断完善。当前最紧要的一点是:要和相应的委员会合作,推出一些能够在全球适用的标准来。这是厂商、用户还有集成商所普遍关注的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产业链的难处
RFID在中国的出现,会首先在哪个领域?答案是物流领域。
物流链包括生产企业,运输、物流企业和零售企业这3类企业。在生产企业这个阶段,主要涉及原材料采购、运输到存储、成品生产,再到最后的半成品、成品的仓储和运输情况。之后是运输和物流环节,这个环节会涉及到货物的仓储、运输、在途跟踪、货物分拣、货代、船代以及海关处理。最后才是零售环节,但一样会经过一定的仓储、运输、最后到门店销售然后到用户手中。
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物流对RFID的需求是最多的,也是众多试点和应用出现最多的环节,主要集中在出入库管理和盘库管理。
其次在生产环节,特别是及时生产环节,用户一样存在需求。而零售企业在RFID这方面的需求是最小的,还处于一种观望期,等到以后有成熟的技术和大规模的成功应用后,才会考虑使用RFID。
RFID在中国虽然有市场需求,但IDC在调查中却发现用户在考虑RFID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顾虑和压力。主要集中在:投资回报考量,成本分摊,本行业类似企业成功案例和成熟的解决方案。
用户基于成本分摊的顾虑主要集中在物流和交通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用户认为即使在最优的情况下,不需要贴RFID标签,在只安装读写器的情况下,他们没有得到多少好处。这是因为RFID如果可以成功实施的话,会对整个供应链有极强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话,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是最大的获益者。而中间环节并没有得到利益,反而投入了读写器的成本,成了为上下游企业做嫁衣裳。所以这些企业认为,如果他们的投入成本无法在整个物流链上做合理分摊的话,他们觉得应用RFID顾虑很大。
除了这4个顾虑外,还存在着4个方面的压力。第1是用户,第2是上下游企业,第3是竞争对手,第4是企业内部。在面临这么多顾虑和压力上,是不是用户就不会用RFID了呢?不对,他们有很多还是成功实施了RFID的。IDC在调查中发现有一家南方的物流企业成功地运用RFID,把客户留住了。有一家国外的客户来找他们,说他们需要监控每一批货的出库、入库情况,商品的流转时间、地点以及货物库存数量、仓储位置……如果该物流企业不能提供以上的信息就中止合作。衡量再三的情况下,这家物流企业最后成功地上了一套基于RFID技术的仓储管理系统,满足了那个客户的需求。让他们始料不及的是,他们随后不光留住了这个客户现有的单子,还拿到这个客户更多的订单,而且还得到了更多的来自国际客户的新订单。更有趣的是,由于这家物流企业对于RFID的成功应用,带动了同一地区的很多同业厂商。
华南成实验基地
中国经济的3大增长点集中在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而在这3大经济领域内,虽然华北地区IT厂商比较多,有利于推广RFID;但就用户来说,华北用户需求少,态度也不积极,华东用户需求一般,而华南用户需求最强烈,态度最积极。很多RFID项目,由处在华北的IT厂商带着华北地区的系统集成商一块去华东和华南做项目。
而且,中国在实施新技术的时候,一般都会从华南和华东进行试点,如果试点成功,会直接辐射到华北以及全国其他各个地区。2005年,中国已经开始对上海到深圳的内陆航运进行基于RFID的集装箱级试点。如果这两个试点成功的话,很快会辐射到其他十几个物流园区和与其相关的物流中心,保税区和上下游企业。
而现在,RFID在中国也不只是停留在试点阶段,其应用也有一些。以仓储应用为例。RFID在仓储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出入库的管理。在国外,RFID在出入库管理时主要会使用叉车,因为叉车速度较快,而且单位时间内出入库量也较大(一般可为30个大箱左右),从而可以大幅提高整体库存的周转率。而在中国,用RFID进行出入库管理的环节,很多应用并不是叉车,而是手工叉车,一般可以运十几个大箱,是叉车搬运数量的1/3左右。这是因为系统和验证上的问题,使得货物不能以很快的速度通过仓库门口,如若不然,就会大大降低读取的准确率,而失去实施RFID的作用。
据IDC的数据, 2005年,RFID在中国的市场容量是4.7亿元人民币,到2009年这个市场会膨胀到58.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大约是65.6%。另外,这个市场的发展有两大特点:首先,低频(134K和13.56M)和高频超频在2005年所占的比例为99%左右,其应用主要集中在第2代身份证、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小区管理等。而超高频的应用(860M以上频段)只占到1%左右,但随着时间推移,超高频的比率会越来越高,到2009年,它会占到整个市场容量的3/4左右,而低高频的应用会降低到总容量的1/4。另外我们发现,在RFID的应用中,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投入比例也会有一定幅度的变化。在2005年,硬件大约会占到将近80%,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所占比例会降到66%,而软件和服务的比例,会大幅度提升至33%。
尽管前景美妙,RFID成功进入中国还是缺乏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