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钱包业务的概念是用手机来替代钱包,从理论上讲,它能够为用户带来很大的方便,并将成为未来支付业务的发展方向。因此,该业务的发展受到了业界的普遍关注。然而,目前该业务的发展远未达到预期效果。用户对该业务的关注程度一般,金融机构对推广手机钱包业务的兴趣也不浓。为什么在理论上前景光明的业务,在实际发展中却是业绩平平?
国内应用缓慢启动
我国手机钱包市场巨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字,截至2005年2月,我国各类银行卡的发卡总量已超过7.6亿张,其中,带有银联标志的卡为2亿张。如今,我国移动通信用户已经超过4亿,这是移动通信产业与银行业合作的基础。
从2004年8月开始,中国移动、中国银联就联合各大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共同推出了手机钱包业务。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成立的合资公司——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为手机钱包业务的运营支持单位。手机钱包通过把客户的手机号码与银行卡等支付账户进行绑定,随时随地为拥有中国移动手机的客户提供移动支付通道服务。客户可使用手机短信、语音、WAP、K-Java、USSD等操作方式,管理自己指定的银行卡账户或小额中间账户,并从账户中进行扣费。
手机钱包支持的具体服务包括查交手机话费、动感地带充值、个人账务查询、购买彩票、手机订报、购买IP卡、手机捐款、远程教育、手机投保、公共事业交费等多项业务。截至2005年4月底,手机钱包已在北京、天津、黑龙江、山东、湖北等地开通了移动支付业务,并计划在上海、广东、四川、吉林、海南省等地区开展手机交费、手机投保、手机投注、手机缴税、手机购买数字点卡、公共事业缴费等多项移动电子商务服务。
目前,联动优势已加快与各地移动、银联以及各大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合作进程,在具体开放服务和技术接入等方面紧密磋商。北京联动优势公司正在加紧与北京银联合作推动北京地区基于手机的跨行转账服务。中国移动手机钱包用户除了通过手机享受已有的手机话费查询、手机话费交费、手机话费预存、银行账户管理、银行卡余额变动通知等服务外,还有条件使用手机操作,实现本地银行卡账户之间的跨行转账业务。
是什么阻碍了业务发展?
能够用手机完成支付的“商品”包括几大类:一是一般性的商品和服务;二是数字音像产品,如视频、音频内容下载等;三是手机订票,如电影票、火车票、飞机票等。遗憾的是,目前,手机钱包业务的发展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轰轰烈烈。
为什么手机钱包业务只是在有些地方取得成功?为什么在理论上前景光明的业务,在实际应用中却是业绩平平?这种合作推出手机钱包业务的模式是否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者对安全的担忧,是阻碍我国手机钱包业务开展的最大障碍。此外,短信方式付费的便利性不足,也使得消费者对手机钱包业务兴趣淡薄。
首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尚处于市场培育和推广阶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这种长期形成的消费习惯和固有的支付方式,是我国手机钱包业务成长过程中必须逾越的一道“门槛儿”。
其次,安全问题。
使用涉及到金融的任何服务项目,安全性总是头等大事,手机钱包也不例外。
中国移动开展的手机钱包业务,其安全体系是联动优势、中国移动和银行三方共同合作完成的。短信网关放在中国移动,和所有的手机短信一样得到相当安全的保障。而联动优势和银行进行交易确认这一段使用了专线连接,在专线的两头都采用了数据加密/解密仪器。在联动内部,负责产品开发和安全保障的部门是分开的,在各个部门也对不同级别的员工也设置了不同的权限,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系统的安全。
尽管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手机钱包价值链上合作模式的完善,使手机钱包业务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但消费者依然对这一业务的安全性表示担忧。
第三,支付模式。
中国移动的手机钱包业务采用的是短信、WAP等远程控制支付的方式。
这种支付方式无需在手机中增加特殊的软件,用户在需要交纳费用时,只需用短信或WAP的方式通知移动运营商;运营商或从用户事先在运营商处开的虚拟账户中扣除一定金额,或通知银行在和手机号码绑定的用户银行账户上扣除一定金额。支付行为完成后,运营商还要以短信等方式告知用户支付已完成。但这种方式本身有很多的不便利性,用户必须输入繁琐的文字信息或者浏览手机寻找相应消息。
解决问题的三点建议
首先,要扩大消费者对手机钱包业务的接触面。
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消费观念严重地阻碍了我国手机钱包业务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移动运营商和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只有提供更多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并逐步渗透到传统支付模式中去,才能使该产业有长足的发展。
第二,消除消费者对安全性的顾虑。
一方面是手机钱包精心打造、层层筑起的安全保护,另一方面是手机用户心存疑虑、处处小心的试探。笔者认为,只有靠大规模的市场推广和亮点业务的开发包装,才能逐步化解这一矛盾。
第三,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价值链合作模式。
确立一种让用户放心、让商家积极参与的手机钱包价值链合作模式,是推动我国手机钱包业务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移动采取了较为松散的合作模式,由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成立的合资公司联动优势负责和各银行机构签署协议,联合推出手机钱包业务。不过,中国移动推出的手机钱包业务是通过中国移动的技术平台来完成相同的支付效果,不会为银行带来较大的经营效益。另外,在规避风险的问题上,风险责任方还不明确,这也限制了手机钱包业务的开展。
NTT DoCoMo是推手机钱包业务较为成功的运营商之一。该公司2004年7月推出手机钱包业务,很快就拥有了300多万用户。2005年4月底,NTT DoCoMo注资日本三井住友金融集团,获得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34%的股份。NTT DoCoMo联合三井住友推出真正意义上的手机钱包业务,使手机支付真正能够代替钱包。不过,NTT DoCoMo通过注资的方式加大对银行金融机构掌控力度的方法是否对中国有效还有待商榷,毕竟中国移动购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股票,掌控这些金融机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相关链接
手机钱包的价值链
手机钱包价值链通常包括四个部分:消费者、内容提供商/零售商、支付业务提供商(PSP)和移动运营商。
消费者:拥有移动终端并愿意用手机完成业务或商品支付的用户。消费者在价值链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选择采用手机支付方式、向PSP注册登记和认可支付行为。
内容提供商或零售商:负责向消费者出售产品。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向PSP发出购买请求、向消费者传回需要认证的信息和交付商品等。
支付业务提供商(PSP):控制消费者、内容提供商/零售商和TTP之间的交易流。消费者可以在PSP处登记,避免将诸如信用卡账号或手机后付费账号等信息重复输入手机。PSP可能是网络运营商、银行、信用卡公司或者其他付费业务提供商。
移动运营商:为支付业务提供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提供平台,同时担当了一个可信的第三方的角色,负责对支付业务提供商和消费者之间的身份进行监督。
手机钱包的业务实现方式
手机钱包业务的实现方式分为两种:一是通过短信、WAP等远程控制完成支付;二是通过近距离通信技术完成支付。
目前用于手机钱包业务的近距离通信技术有RFID等。RFID可以看作是一种无接触芯片技术。日本NTT DoCoMo采用的是索尼公司的FeliCa IC芯片技术,FeliCa IC芯片也属于无接触新片技术。未来,蓝牙、IEEE 802.11等也非常有可能应用在手机钱包业务中。移入无接触芯片和天线手机,通过在特殊的阅读器前晃动手机,就可将支付数据、票据或者用户的身份认证信息通过无线电波传输到移动运营商或者银行等金融机构。这不像使用短信、WAP的方式,用户不必输入繁琐的文字信息或者浏览手机寻找相应消息,不仅方便了用户,而且节省了时间。此外,在手机处于关机状态下依然能够完成支付。
观点
全球手机钱包业务发展受困三大难题
通过“手机钱包”购买商品的种类多属于车票、彩票或者定制一些小额的、无形的商品和服务。虽然早在2004年就已有移动运营商开通手机钱包业务,但其发展远未达到预期效果。总结起来,导致手机钱包业务不能如期发展起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价值链上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的合作模式和利益分成模式不利于金融机构。
与传统的支付方式相比,通过手机钱包业务完成支付,运营商会参与分成。无疑,这是商家和金融机构所不愿意看到的,特别是金融机构。如果运营商和金融机构没有紧密的合作模式或者合理的利益分成方法,金融机构也就没有积极性来推动该业务的发展。而金融机构在手机钱包业务价值链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没有他们的支持,手机钱包业务也很难顺利开展。
二是手机操作的不便利性。
目前,许多开通手机钱包业务的移动运营商多采用的是通过短信、WAP等远程控制支付的方式。以短信为例,用户不仅要输入繁琐的文字信息,还要记住手机钱包业务的接入码,再发送请求购买信息,之后,还要等待运营商的确认信息。这样一来一回,需要等待的时间很长,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通过短信这种方式只适合购买一些数字产品,购买现实中的有形商品就显得非常繁琐,不如传统的货币或信用卡支付方便。
三是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对安全性的顾虑。
长久以来,绝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使用货币或信用卡消费,使用手机钱包消费一时还难以接受。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对使用手机钱包消费的安全性顾虑重重。尽管现在的通信技术已经取得了大大的进步,信息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但人们仍然不放心将自己的身份信息、信用卡信息等保密信息通过网络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