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pass技术由于仅仅改动了SIM卡,并没有改变 SIM卡在与手机通信中的被动地位,难以调动手机硬件资源,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只能视为是非接触卡片的SIM卡形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NFC技术,它不具有读卡仿真和点对点通信这两个重要功能,应用场合有限,只能作为NFC的一个初级阶段。
只要将手机在闸机上刷一下,就能轻松进站坐地铁,省去了排队购票或者随身携带地铁乘车卡的不便。从8月17日起,广州的手机用户只要去移动营业厅更换一张新的SIM卡(号码不变),加装一隐形天线,手中的手机便腰身变为一张地铁票,即可享受快捷、时尚的消费体验。
“手机地铁票”是双界面SIM卡进入地铁领域的首个应用,背后的技术支撑是握奇数据的SIMpass技术。根据握奇数据网站的介绍,SIMpass卡是一张双界面的多功能应用智能卡,具有非接触和接触两个界面。接触界面上可以实现SIM应用,完成手机卡的通信功能;非接触界面可以同时支持各种非接触应用。手机开机时,SIMpass可以很好的支持非接触应用和电信应用同时工作,即在拨打接听电话以及收发短信的同时进行非接触交易。而在手机关机以及手机电池没电的情况下,SIMpass 卡就像一张普通的非接触卡一样也可以正常工作。
SIMpass卡可以很好的支持 PBOC2.0电子钱包应用,并且还可以通过短信的方式,实现空中圈存。这样使用者就不需要到指定的充值点去进行充值,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充值,使用者还可以通过STK菜单查询充值记录,消费记录以及钱包余额等信息。虽然握奇数据将SIMpass看作是NFC移动支付解决方案之一,但业界还是习惯将两者分开来对待。因为,SIMpass不具有FNC读卡仿真和点到点通信功能,而这也是NFC重要特征所在。
SIMpass的突出优势在于仅需升级SIM卡,成本低,部署灵活,对终端的依赖性低。关键的是,它将支付功能完全整合在SIM中,便于电信运营商对业务的掌控,因此受到运营商的追捧。那么作为目前移动支付市场最主要的两种技术实现方式,SIMpass能否撬动NFC的蛋糕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正如上面所说,SIMpass技术由于仅仅改动了SIM卡,并没有改变SIM卡在与手机通信中的被动地位,难以调动手机硬件资源,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只能视为是非接触卡片的SIM卡形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NFC技术,它不具有读卡仿真和点对点通信这两个重要功能,应用场合有限,只能作为NFC的一个初级阶段。而且,SIMpass只具备基本的安全属性,可满足当前小额支付的安全需求,缺乏对高安全环境的支持,尤其是对银行支付类产品的支持。
其次,NFC目前已经把蛋糕做大,也获得业界的广泛认可。其产业联盟包括芯片厂商、智能卡厂商,手机制造商、移动运营商,银行金融机构,公交公司和商户等完备的上下游资源:芯片有恩智浦(前身为飞利浦半导体),智能卡有金雅拓(Gmalto),手机有诺基亚,运营商有AT&T,银行有汇丰,信用卡组织有VISA,而且GSMA也在大力推广NFC移动支付。而SIMpass根本没形成自己的生态链,在国内,也只有握奇数据在积极进行着市场推广,由于发展前景不明朗,其他智能卡厂商均未跟进。这种态势决定了SIMpass只能作为一个暂时填补市场空白的产品获得某些短期利益,而无法真正具备长期的市场生命力。
还有,给人非常直观的一点。SIMpass方案中射频天线是外置的(双界面SIM卡技术无法实现天线的内置),其安装不可靠问题是一个无法跨越的软肋,而且在笔者看来是一个死穴。任何人看过安装了SIMpass卡手机的人都会为那个脆弱的辫子(天线)捏一把汗。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NFC的发展也存在一些瓶颈。比如,许多NFC解决方案是基于手机的,即把安全控制等功能置于手机之中,这带来了一些列的问题。比如,移动支付应用对手机有强烈的依赖性(比如手机断电,手机被盗,手机更换等都将影响业务的连续性),业务部署的成本相对较高,而最主要的是造成了产业链的混乱。目前的NFC移动支付试点有手机厂商主导的,有移动运营商主导的,有银行和支付组织主导的等等,彼此之间勾心斗角,严重削弱了NFC的产业力量。随着金雅拓公司提出SWP标准并被相关标准化组织通过(SWP使得SIM卡能够集成安全控制和存储等与移动支付业务相关的重要功能),一系列的问题也迎刃而解,重要的是产业链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将得以改善。
ABI曾预测2010年,50%的手机会有NFC功能,这个数据虽然有些乐观,但至少说明了NFC才是移动支付的真命天子。所以,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如急需短期内快速部署移动支付业务,而又无充足的资金,可以考虑选择SIMpass方案,但从长期来看,NFC方案才是最终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