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C设计领域,中山大学与花都区政府、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中山大学国光电子与通信研究院”,围绕电子标签芯片设计、新一代无线通信芯片设计、多媒体信息处理芯片设计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目前所研发的多媒体处理芯片已得到国内外5个手机厂商的大规模应用,产值达到3000万元。电子标签芯片将应用到广州市市民卡示范工程,应用量达到1500万片。
中山大学地处珠江三角洲,是国家的中大,更是广东的中大。近年来,中山大学坚持“国家需求、国家任务、国际水平”的办学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人才与科研优势,积极服务珠三角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中山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
中山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一对一,两个对接”,就是要做到“一市一院一人,一产业一基地一平台”,实现两个“无缝对接”。
“一市一院一人”指的是学校根据广东各个地级市产业发展的需求,1个应用学科学院对接1个地级市,做到重点突出、方向明确,同时,派出1名科技人员到该市挂职,参与协调、推动市校合作的各项具体工作,从而建立紧密的市校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广东各地市与学校全面合作的“无缝对接”。
“一产业一基地一平台”指的是根据区域支柱产业错位发展的需求,1个国家级或省部级应用型科研基地对接1个产业或龙头企业,并与相关的地级市共建技术研究院,将研究院建设成为学校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中试平台,实现区域产业发展与高校科技创新的“无缝对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两个“无缝对接”思路的指导下,目前,中山大学已经与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肇庆、湛江、潮州等9个地市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并与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湛江、东莞等地方政府共建了七个技术研究院。同时,学校先后与华为、TCL、创维、金山、广州地铁、恒兴、温氏等903家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合作关系,与38家企业合作建立了研发机构。“十一五”以来,中山大学共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了1400多项横向科技合作,目前投入经费已超过2.9亿元,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在企事业单位推广应用,并获得168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对其中4项科技成果进行随机抽样统计,累计实现产值达81.57亿元,新增利税13亿元。
以具体开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例,在数字家庭领域,中山大学联合近二十家企业组建“数字家庭产学研创新联盟”,积极推动数字家庭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目前,中山大学主导和参与制定了40余项数字家庭领域的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联合创维、华为、TCL等企业研发出23种数字家庭软硬件应用产品,开发出8大类49项数字家庭互动服务,4个数字电视互动应用增值服务平台,并在番禺、中山、云浮等地展开十万用户级的规模化试点应用。在中山大学的积极推动下,广州大学城数字家庭孵化基地被认定为“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目前已经聚集了5个国家标准研发中心、19个企业研发中心和60多家高科技中小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数字家庭产业链。2008年,基地产值达到16.9亿,2009年将突破50亿。在IC设计领域,中山大学与花都区政府、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中山大学国光电子与通信研究院”,围绕电子标签芯片设计、新一代无线通信芯片设计、多媒体信息处理芯片设计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目前所研发的多媒体处理芯片已得到国内外5个手机厂商的大规模应用,产值达到3000万元。电子标签芯片将应用到广州市市民卡示范工程,应用量达到1500万片。在半导体照明领域,中山大学佛山研究院与广东济胜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南海半导体照明工程产学研中试基地,共同推动LED照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照明器具的产业化。目前,双方已建成了一条大功率白光LED普通照明光源中试生产示范线,并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产品在佛山一环、徐州开发区等照明工程中得到实际的应用。在海产养殖领域,中山大学与湛江市的一批中小型养殖企业展开产学研合作,以“大学+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在湛江建立了适合南海海况的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苗种、饲料、病害防治与加工技术体系,形成了完整的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产业链条。2008年养殖深水网箱发展到82只,创造产值1.04亿元,为我省海水鱼养殖传统落后经营模式的转型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在化工材料领域,中山大学与佛山日丰企业有限公司共同开展化学交联聚乙烯管材专用料的研制,最终提高了交联管材专用料的挤出速率,使管材达到所要求的交联度和交联均匀性,扩大了产品的应用领域,使该公司交联聚乙烯管材的年销售额从2000万上升到1个亿,利润增加800万。
二、中山大学承担重大专项的有关情况
针对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山大学重点参与“重大新药创制”和“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两个专项。“十一五”期间,“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共投入50个亿,中山大学获得资助课题16项,共计经费6650万元,经费数在全国申报单位中排名第15位,全国高校第9位。中山大学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了“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的四个课题,获资助经费共计7150万元;作为合作研究单位参与合作研究,获得经费约4000万元。同时,中山大学还在积极争取参加“核高基”、“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此外,自“十一五”以来,中山大学还牵头承担了除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外的二十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总经费超过3亿元。其中主持973项目2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主持国家支撑计划项目3项,主持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
三、中山大学科研条件对外开放的情况
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山大学已经建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平台,为开展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研平台条件。自2006以来,中山大学新增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使中山大学国家级科研平台总数达8个;新增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使中山大学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总数达11个;新增3个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使总数达15个。
在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同时,中山大学也特别注重科研条件的对外开放。以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实验室以“开放课题”和“公众开放”作为实验室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向国内外科学研究者及科学爱好者全面开放科研条件,以此促进交流、推动实验室科研实力的全面提升,并进一步汇集和吸纳优秀人才。
实验室充分利用良好的研究平台,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但提高技术服务水平,而且还进一步加大资源共享的范围与水平,使研究平台能够更好地对国内外全面开放。实验室还采取了一些相关的措施,充分发挥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的作用,深化资源共享及提高大型仪器利用率,保证公共技术服务工作高质、高效地进行,为开放对象提供专业化和具体化的科研服务,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为我国科学研究提供技术交流、技术支持及技术普及的良好平台。
四年来,中山大学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对省内30余个大学、研究机构以及省外大学的科研人员进行实验研究及大型实验设备使用的技术培训,并提供技术支持,主要单位有:中山大学各附属院系及各附属医院、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医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和广东省动物检测所等。实验室组织开放实验人数和参观人员近万人次,举办数十场特邀专题报告、百余次国际合作与交流、10项开放课题、举行数十次实验仪器应用技术培训讲座和大型联合科研技术讲座。
四、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情况
中山大学大学科技园于2006年10被正式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按照“一校多园”的模式,先后与省内多个市、区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在全省各地建立分园区,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主孵化园区科技综合楼一期工程由中山大学与广州市海珠区政府于2004年共同投资建成,孵化面积为3.1万平方米,已形成了完善的公共配套服务体系。科技综合楼二期工程、规划孵化面积为3.5万平方米,正在建设中。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规划孵化面积为4.6万平方米,也正加快完成动工建设所需的审批程序。2008年底,主孵化园区在园企业数已达到109家,技工贸总收入为33052.66万元。
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广州大学城园区以数字家庭技术为主题建设“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由中大控股公司、广州市番禺区信息中心、广东中大讯通信息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广东星海数字家庭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园区面积达2万平方米,在园企业50家,2008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16.9亿元。园区远期规划建设408亩,其中首期36亩正在报建中。
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越秀园区,由中山大学与广州市越秀区政府合作,并纳入了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黄花岗科技园。该园区面积近2000平方米,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家庭保健企业经营总部及研发、营销总部,建设成为越秀区医疗健康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深圳园区重点开展电子信息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孵化,由中山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合作,规划建设用地2万多平方米,目前正加快完成购地与规划的相关程序,预计园区主体建筑将在2009年年底动工。
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珠海园区,由中山大学和珠海市政府合作共建。园区着力发展以教学研发、产学研转化为主要领域的“科技创新园”和以大学生创业为核心内容的“创业服务园”。目前,准备先期启动建筑面积为3万平方米的科技创新大厦建设一期工程;同时在现有的伍舜德国际交流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园,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并将于2009年5月正式开园。
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广州科学城园区,由中山大学与广州市萝岗区政府合作建设,孵化面积约1万平方米,承担了中药新药、医疗器械、护肤卫生系列用品、PCR系列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和开发,对学校医科的科技开发工作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五、中山大学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的情况
在《科技部、教育部关于鼓励科研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后,中山大学由分管校长牵头专门召开了关于贯彻落实《意见》的工作协调会。根据《意见》的有关精神,学校已经制定了包括岗位设置、工作待遇、经费来源与管理、各部门职责分工、招聘流程等方面的实施工作草案。学校拟在校内各科研项目设置研究助理岗位,由项目研究单位承担经费,以学校出资或单位自筹的方式在各个机关单位、院系、附属医院设置行政助理岗位,吸纳应届毕业生参加工作。2009年计划按照300-400人的规模设定上述岗位。同时,学校还将根据校内房源情况,适当为研究助理、行政助理人员提供住宿条件。
以上是中山大学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汇报。去年年底,广东省委、省政府会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制订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从科学发展的高度和世界发展的广度,谋划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珠三角”)的未来发展,为学校服务国家目标和地方需求搭建了新的、更高、更大的舞台,是学校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的重大战略机遇。目前,中山大学已经将《纲要》中的一些重要任务进行了校内分工,明确了88项具体工作任务,并且落实到了具体的牵头单位,各项任务已经在陆续开展之中。我们相信,中山大学一定能在国家和广东省新一轮的科学发展中,乘着贯彻落实《纲要》的东风,率先走出一条既与国际研究型大学接轨,又适应珠三角国际都市圈发展需要的高校发展新路子,将中山大学建设成为居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