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校园卡发卡量已超过1亿张。而按全国1200所上规模的高校,以每校500万元建设成本来计算,这一市场将具有超过60亿元的商机。
什么是校园“一卡通”系统?
所谓校园“一卡通”,就是在学校范围内,凡有现金、票证或需要识别身份的场合均采用一卡来完成。这种管理模式代替了传统的做法,在校内集学生证、工作证、身份证、借书证、医疗证、会员证、餐卡、钱包、电话卡、存折等于一卡,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用、一卡多用”的目的。它将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为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带来高效、便捷,既实现了对师生员工日常活动的管理,又为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时,校园“一卡通”系统又是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化校园中信息采集的基础工程之一,对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支持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有何目的和意义?
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首要目的是方便全校师生员工在校内的各项活动,使在校内的所有消费、缴费行为变得简单易行,身份识别准确安全,数据收集全面、统一、权威。其次,在全校形成学校统一管理的信息平台,促进教育信息的标准化,构建起优良的数字空间和信息共享环境,进一步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数据传输网络化、用户终端智能化、结算管理集中化。第三,在全校实现统一的电子支付和费用收缴管理,解决我校各类费用收缴难、管理乱的问题。第四,借助校园“一卡通”系统提供的基础数据,可整合和带动学校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各管理部门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和辅助科学决策,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第五,促进学校网络应用基础平台的建设,逐步完成校内应用系统体系结构的升级。
银行争买单“校园一卡通”缘何风靡高校?
好几家银行争着抢着为一所高校的“一卡通”买单,原因不只是“培育潜在客户”这么简单。据悉,全国目前有几百家高校已经实施或正在筹备实施“一卡通”项目。人们不禁要问:“一卡通”为何会风靡大学校园?
“校园一卡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同时,由于实现了校内联网,学生使用起来也十分方便。在方便学生的同时,也为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了便利。比如,凡是涉及到收费的项目,都通过“一卡通”支付,而学校的“一卡通”项目一般都是和银行直接结算的。这样,学校各个部门接触不到现金,以前困扰学校的“小金库”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为最直接的受益者,学生和学校欢迎“一卡通”并不难理解。然而,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在“一卡通”风靡校园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推动者——银行。据了解,目前全国高校的“一卡通”项目,绝大部分都是由银行投资建设的。那么,银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现在经常出现好几家银行争着抢着为一所高校的“一卡通”项目买单的情况,背后的原因恐怕不会只是“培养潜在客户”这么简单。一位专家指出:高校是信誉最好的用户之一,而且随着教育产业的发展,科研经费、各种贷款也在不断增加;如果银行拿下高校的“一卡通”项目,就等于拉近了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从而也更有机会获得各种金融服务的机会。也许,这才是最吸引银行的地方。
一卡通不“通”?资金缺乏难为“炊”
蛋糕虽大,但“校园一卡通”在高校的推行和应用目前正处于两难境地。尽管国内各大银行为吸纳个人存款,也会对高校进行一卡通网络建设投资,但并不是所有高校都会受到银行投资“青睐”。类似北建工这类校内资金储备不足又难于吸引银行投资的学校,在全国1200所高校中所占比率是比较高的。
除北建工这类因缺乏资金而未能推行“一卡通”的高校外,导致有了校园卡却不能真正“一卡通”的主要原因还是资金问题。全国相当一部分高校都还没有触及这类建设,而在那些早已建立起一卡通网络的高校,实现“一卡通”的网络并没有完全互联互通。“一卡通”工程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依然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目前,一般学校的“一卡通”系统应用还处于学校一期工程上,持卡使用范围极其有限。“一卡通”网仅停留在简单的产品拼凑上,系统存在不联通、通讯不实时、不安全等问题,“一卡走遍校园”完全名不符实。
结束语
推行受阻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人的观念。网络本身的虚拟性,给在校管理工作及服务企业不踏实的感觉,校内一些消费场所往往不太信任由校方发放的这种“校园卡 ”。对这个问题,一些权威人士表示了相同的看法:“目前,无论是由校方自己还是由银行出资建网,‘一卡通’多期工程的推行多数还只囿于投入资金的权宜之计。只有整个社会信息化达到一定水平,学校和银行的信息系统及服务管理均到了一定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一卡在手,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