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
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常州运营一年的免费自行车租赁项目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以结束告终。而在以往的报道中,我们也不乏关于公共自行车进站情况不顺、项目经营出现问题的报道。为何这样一个公益项目,换来的结果却与期望相悖而行呢?
作为一项社会公益项目,免费自行车能够改善城市环境条件、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也符合政府倡导“绿色出行计划”的发展宗旨。项目初定计划是实行24小时智能化管理.具体来讲,就是每辆自行车上都安装了GPS全球定位系统,车上任何一个零部件被拆卸后,车子就无法行驶;车辆如果被借走不还或者失窃,项目实施方便可凭借GPS很快找到车的下落。市民只需要凭借相关证件申请,“刷卡”租借。如果租车者在规定时间内“逾期不还”,包含其租车信息的“诚信卡”将被自动锁住,以后再也无法享受免费租车服务。租借者唯一需要付出的是自己的诚信度,最后只要将车归还到任意一个联网的自行车租赁点即可。
而在立项之初,作为支持免费自行车租赁车服务项目的商业模式,则需要以车身、车棚广告赚取收入。但是,只有借车的人多了,租用量大了,而且这些车辆、车棚出现在闹市、人流量大的地方,才会有人去做广告。也就是说,收入的来源要建立在租车量大的基础之上。
除此之外,自行车租赁点的规划需要政府支持,尽量置于人流集中、出行需求量大的市中心,居民社区、大中院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相对独立性地区,以此,才能换来可观的日租量。
而在常州,尽管市领导非常重视,规划部门在城区规划了400处租赁点;然而规划点位上要建车棚却需要得到点位门前的业主协商,理由是:“地盘是他们的,只有点位上的业主允许你建车棚,协商好,你才能拿着双方的协议书、车棚的效果图再去城管部门报批”。常州自行车项目告败,协商的结果可想而知——项目运行一年,车棚只建了不到20个,大多在学校、社区不起眼的角落里,车身广告收入则一直为零。项目盈利无望,放弃自然成为投资人最好的选择。
相对常州而言,上海免费自行车项目的命运要好很多:从2008年5月开始启动至今,起租赁业务正在从零星走向规模化。如今,上海全市已经拥有100多个租赁点、5000多辆可供市民免费租赁的自行车,运营方的收支状况也从大量的前期投入转向了收支平衡。尽管如此,免费租车在上海的发展依然存在瓶颈。负责上海免费自行车租赁业务的龙骑天际公司项目总监李毅曾表示,外部政策的限制和政府所持的态度,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对于免费自行车租赁来说,收入一般来自两个方面:政府投入和车身广告。而由于上海市目前对户外广告的严格限制,相当一部分的免费自行车无法承载广告,这一块的收入其实十分微小。而另一方面,除了资金投入外,要设立新的免费自行车租赁点,还需要一定的土地资源作为支撑,这一点只有得到政府的支持才能满足。换而言之,免费自行车项目要真正推广开来,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而作为全国公共自行车发展最好的杭州,尽管其服务已经达到了国内第一、世界领先,但运行一年多以来,也出现了还车难等问题。不少杭州市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公共自行车骑到目的地,想还车的时候发现锁止器都已经满了,绕来绕去找不到还车的地方。尽管公共自行车项目在设立之初,就提出不花纳税人的钱,通过广告经营等实现自收自支,但是今年1至6月,公共自行车共投入运营成本417万元,税金16万元,而营运收入286万元,其中广告收入仅100万元,累计亏损147万元,营运收入偏少同时也限制了公共自行车的发展。
如果说公共自行车遭遇的是技术上的瓶颈问题,如租赁过程中的租车与还车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在公共自行车方面发展的经验,如英国政府支持使用RFID打击自行车盗窃行为,法国利用RFID智能卡推动自行车租赁事业发展(详见《公共自行车发展将成RFID市场新动力》一文)。然而,如果是受到政策、管理、运营上的制约,摸着石头过河,本着绿色公益的宗旨,我们相信,“杭州第二”甚至超前不久也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