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发展经历了和正经历着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造就了Intel、IBM、Apple、Microsoft、联想等龙头企业,第二次浪潮造就了Cisco、Nokia、Yahoo、Google、中兴、华为、中国移动等龙头企业,谁会是第三次浪潮的赢家?这是众多物联网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
信息产业发展经历了和正经历着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造就了Intel、IBM、Apple、Microsoft、联想等龙头企业,第二次浪潮造就了Cisco、Nokia、Yahoo、Google、中兴、华为、中国移动等龙头企业,谁会是第三次浪潮的赢家?这是众多物联网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
短短两年时间,物联网行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兴盛的过程:物联网企业推进各行业的解决方案,各路资本纷纷涌入物联网产业,地方政府也不甘落后、招兵买马建立物联网产业园。
但是,本报记者调查发现,物联网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概念的炒作上,物联网在行业标准和应用推广方面仍有缺失。物联网行业如果不迅速在应用推广方面实现突破,这个行业的发展只能停留在对于未来盈利空间的想象中。
在贴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签后,物联网立即成了地方政府竞相追逐的招商对象。
上月底,成都签订物联网产业体系及园区建设合作项目5个,协议总投资117亿元。来自广州、重庆、无锡等地的数据则显示,到2015年,当地物联网产业规模预计将分别达1000亿元、1000亿元和2500亿元。
国家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今年全国的物联网企业成员已经是去年的3倍了。
“目前这个行业处在市场过热期,应用技术难以支撑这个市场,物联网企业数量明显增多,这样容易出现市场虚火上升的状态。” 北京清远华程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陈海滢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对这种现状表示担忧: “物联网这个行业的现状是国内比国外热,政府比市场热。物联网会不会像10年前的互联网泡沫一样,变成一个产业陷阱呢?”
物联网升温背后:大批未成熟产品上市
一些物联网项目园的有关负责人向陈海滢抛出橄榄枝,寻求合作。但陈海滢认为,各地物联网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地方甚至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物联网,只是为了做示范工程而做示范工程,没有挖掘到产业的内在需求
陈海滢 2003年开始研究物联网。2008年,北京清远华程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商业运营,业务涉及精准农业、结构安全、矿山安全、区域安防、环境保护、医疗监控等诸多领域。 “运营以来,公司销售每年都要增长几倍。”陈海滢说。
陈海滢认为,业界去年对 “无线传感网络”这个词还比较陌生,但现在有了明显变化: “去年7月份,我在网站上搜索这个词,大概能够搜索到350个页面,现在的搜索结果已经翻了好多倍。”
无线传感网络是物联网得以应用的先导。记者以 “无线传感网络”作为关键词进行网上搜索,结果显示相关网页文章有296万篇。
“物联网不是万能的,应用技术如果没有办法跟上的话,整个市场对于物联网的高度预期会破灭。”陈海滢向记者表示,现在全国上下的 “物联网热”,与各地政府热衷于物联网项目建设有关,很多是 “虚火”。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许多地方政府都有投资物联网项目的规划。在三大电信运营商 “跑马圈地”整合物联网产业链的同时,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无锡在内的多个城市纷纷提出建立物联网基地或产业园区。
一些物联网项目园的有关负责人向陈海滢抛出橄榄枝,寻求合作。但陈海滢认为,各地物联网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地方甚至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物联网,只是为了做示范工程而做示范工程,没有挖掘到产业的内在需求。
“物联网产业应用很广,属于整合型产业,行业一热,其相关的产品就会大批量运用于市场中,但是物联网的应用技术本身不成熟,这造成了一大批还没有成熟的产品提早上市。” 陈海滢说。
陈海滢解释说,一个项目从技术研发到项目完成需要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比如说一年或者是两年,但是市场过热,结果往往是半年内匆忙完成,在物联网过热期,这样的情况经常出现。
混沌元年:中小型物联网企业大面积亏损
“物联网未来前景非常好,各个领域都有发展,一定要占领先机才能在未来抢占商机。”陈先生说,从去年起,公司先后投入数千万元,但并没有获得即时效益;物联网先期投入比较大,需要后期的项目来摊薄这部分的开销,但是公司的项目订单一直“青黄不接”
并非所有物联网企业都能像陈海滢的公司那样顺利成长。
深圳陈先生所在的公司就是一例。前几天,他去江苏参加了一场招标会,投标当地政府拿出的智能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物联网项目,但没能中标。
“现在物联网实质性的项目并不多,如果和政府合作的话,公司能够迅速实现产值规模化,但参加中标的企业实在太多了。”陈先生说。
陈先生的公司主要生产电子终端设备,原来主要做机械方面的终端检测设备,从去年起逐渐拓展,目前已涉足食品安全、智能农业等多个领域。
“物联网未来前景非常好,各个领域都有发展,一定要占领先机才能在未来抢占商机。”陈先生说,从去年起,公司先后投入几千万元,但并没有获得即时效益;物联网先期投入比较大,需要后期的项目来摊薄这部分的开销,但是公司的项目订单一直 “青黄不接”。
标准缺失也导致物联网运营成本的升高。 “物联网要有物物之间的联合,如果相互配合的环节之间设备不配套,造成的后果不仅是工作程序复杂,还会导致资源消耗大,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陈先生说。
九洲电子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标准缺失是物联网发展的一个大瓶颈,从市场的角度来讲,没有相对完善和统一的标准,就不能使物联网形成集约的市场。物联网发展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要让整个产业体系 “联网”。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晓兰指出,物联网具有多学科性质,其涉及的技术多种多样,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出台。随着物联网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标准规范缺失将导致整个物联网产业的混乱。
“做生意的商业嗅觉很灵敏,一旦发现了商机,马上就会削尖脑袋钻进来。”陈海滢说,只要是和电子信息方面挨得上边的公司都自称为 “物联网企业”,可见物联网行业概念混乱的局面。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很多中小型物联网企业还处于亏损状态。中国RFID联盟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中小型物联网企业亏损面达95%以上。
盈利魔咒:未形成良性循环
“物联网应该从局部的专用业务网做起。”龚克指出,物联网的行业应用呈多样性,承载平台也是多样性的,所有这些东西要做可拓展的技术牵引,要做基础识别,要做各种各样的中间件,“同时还应大力推进物联网在各个领域的深度应用,没有有效的应用就没有物联网信息资源的搜集和储备。”
谈起订单 “青黄不接”的原因,陈先生认为,主要在于物联网行业还未形成 “制造业—使用者—服务业”的良性循环。
陈先生举例说,他所在公司开发的农业远程专家诊断系统,可以对农业大棚实施视频监控,对大棚里面的湿度、温度等指标进行检测,虽然设备具有实用性,但在国内还没有达到大规模商用的地步。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国内的物联网技术在医疗设备、环保领域等相关产业都存在类似的尴尬,即还未形成 “制造业—使用者—服务业”的良性循环,很多企业盈利困难。
“目前大家对物联网的项目、产业还处于炒作的阶段,还处于争夺政府资源的过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陈海滢认为,各个地方的物联网项目很多都是由政府外力推动形成的,而不是由企业参与形成的。他说,一个新兴行业,一般可以划分为公益领域、大众领域、企业领域,目前物联网在我国还处在公益领域。
“物联网在我国还处在由政府财政投入的阶段,政府主导下的产业模式往往会忽略商业效益。这个行业要真正发展起来,需要企业和大众参与其中。”陈海滢说。
“物联网应该从局部的专用业务网做起。”龚克指出,物联网的行业应用呈多样性,承载平台也是多样性的,所有这些东西要做可拓展的技术牵引,要做基础识别,要做各种各样的中间件, “同时还应大力推进物联网在各个领域的深度应用,没有有效的应用就没有物联网信息资源的搜集和储备”。
虽然,物联网发展今年年初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强调要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开发,物联网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但国家工信部科技司司长闻库认为,物联网万亿级的市场潜力需要较长的培育时间。
闻库表示,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预计 “十二五 “末能够达到5000亿元,但真正实现万亿级的时间节点将在 “十三五”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