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对话》现场激辩物联网
(本期节目将于2010年11月7日晚21:55在CCTV财经频道播出)
陈伟鸿 央视《对话》栏目主持人
嘉宾:
刘海涛 国家物联网首席科学家
李广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姚志坚 中国移动宁波分公司总经理
5年前,当比尔盖茨在他所写的《未来之路》这本书中第一次提到物联网的时候,它还只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如今,物联网却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名词,被称为是第三次信息化浪潮。行业炒,企业炒,城市也在炒。
物联网正以一股汹涌澎湃的发展浪潮席卷全球,欧、美、日、韩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将物联网纳入国家战略性计划。日本的“i-Japan”,欧洲的“物联网行动计划”以及美国提出的“智慧地球”等计划纷纷出台,而这一次,中国与这些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并能做到部分领先。在国家即将出台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它也成为最耀眼的一颗星。但是在点石成金的光环笼罩下,呈现的是各种乱象和误读。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物联网?各方专家现场PK。
陈伟鸿:为了了解大家是如何认知物联网的,在今天节目之前,我们也特别联合了网站做了一个相关调查,看一下调查结果,这是4千个调查样本之后的样本呈现。我们的问题很简单,说物联网到底是什么?我们看到选项最高的应该是第三个,是ID系统或传感器加上互联网。排名第二的是有30%的人认为物联网它就是互联网应用的一个深度的延伸,还有16.65%的人认为说它是机器到机器的一种连接。
刘海涛:如果我来选,正确的应该是第四个,传感网。
陈伟鸿:那你能不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就是物联网到底是什么。你看我们那么多人选择了第三项,ID系统或者传感器和互联网嫁接一下,它可能就变成一个物联网了,在你的理解当中这不是一个正确的概念。
刘海涛:对。物联网准确这么说,物联网是以感知为目的的物和物互联的综合的信息系统,我这块可能有点拗口,简单说八个字形容,物物,互联,感知,系列。它从学术角度来说叫传感网,物联网可能大众化的说法。
陈伟鸿:它和我们现在已经广泛应用的互联网,或者说是通信技术,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一些区别,或者我们怎么来界定说到底什么是属于这个领域,什么是属于那个领域?
刘海涛:举个例子,比如演播厅里面,如果在演播厅里面布上物联网的感知消防系统的话,如果说这个演播厅里面在那个位置,它失火了,物联网会告诉你火就这么大,就在这个地方,实现一个定向定量的破灭,如果把整个大楼都连成一个网络的话,在失火的时候,在大楼里的人很快就可以通过手机知道我该选择哪条逃生路线。消防队员出发前就知道整个大楼的火势布局和人员的分布情况,这样他出来的时候,就有整个大楼的救火的预案,不至于到现在消防队员到现场,戴防毒面具,一头冲进火海,自己烧伤了,里头没人。
陈伟鸿:如果仅仅在一个空间当中安装了传感器,他仅仅能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比如烟雾探测器,知道这里有火灾了,但如果是物联网系统的应用,你可以精准到到底哪一层哪一个角度出现了多大的火情,你都可以知道,甚至他还可以紧接着传递给消防人员等等。
刘海涛:对,可以这么理解,他的感知更精准、更准确,但这个“更”字里面蕴含着全新的一套技术体系,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差别,更高的是本质上的差别。比如大家经常说的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它是一个传输的网络。比如我们打电话,发个短信,我是把数据从我这传给了你,这个过程就完了,系统不需要了解内容,而物联网是以感知客观物理世界为目的的物和物互联的体系。
陈伟鸿:如果刚才这样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传感器和物联网之间的区别,我觉得还是要你告诉大家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延伸应用之间有什么区别。因为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其实是internet of things,是物和物之间的互联网,在我的理解当中,它应该是互联网的一个应用的延伸,或者说是升级版,这么理解你觉得准确吗?
刘海涛:中国物联网所说的,因为语言不一样,中国物联网都是指以感知为核心,IOT是基于GPI协议的物和物的互联。物联网的特征,它不是物和物的互联,而是感知,更多的是一种群体效应的社会化的感知,这个是它的核心。
陈伟鸿:但是怎么能够形象地来理解社会化的感知,这是一种社会属性吗?是属于物联网的特别之处吗?
刘海涛:社会化怎么去理解呢?比如说我们在世博,在很多地方使用了物联网的终端,都是上万个,在边防上,今后会到上百万只的终端,怎么管理它?大家想想也不难,咱们中国十几亿人口,你觉得有谁不在政府管辖体系之内。因此在物联网大量终端的管理上面,其实它沿袭了人类的组织行为这种管理模式,它也有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包括了物联网的感知,刚才我一再说,布设了大量的物联网的终端来感知我们的消防,这里面就存在人类的比如说协同合作,去完成一件任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的核心体现是社会化,是社会化的感知,体现了一个群体效应的感知。
陈伟鸿:所以在刚才我们的这个对话当中,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它像是一个物联网概念的普及,至少从我的角度,我抓住了我们讨论当中的两点,一个就是你告诉大家物联网并不是由传感器所组成的一个网络。第二,物联网并不是单纯的互联网应用的一个延伸,因为它有着和互联网区别的一个社会属性,强调一种感知。
李广乾:我觉得如果仅仅把物联网理解为传感网,有狭隘。但是您的理解更多是狭义的物联网,从一个比较局部的,功能相对有限的角度理解物联网。其实更多的,基于当前的理解,应该是从更广义的去理解,我觉得应该是把物联网看作在当前的互联网基础之上,加上各种传感系统。
陈伟鸿:可是您这样的解读,恰恰是刚才刘先生不太认同的,在互联网基础上加一些传感器,它就成为了物联网。
李广乾:不单单只有传感器,如果从狭义角度理解物联网,我们对当前信息化很多的重要领域就难以融合,或者说难以综合起来。比如说云计算,出去从狭义角度去理解,云计算就去不了。还有,从移动互联的角度来讲,如果从狭义来讲,它也拉不进去。我们应该从信息化的角度去理解这个物联网。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物联网的话,当前很多的概念,很多新兴的IT技术都能够纳到整个物联网的大系统里面,我们对物联网的理解就更加开阔了。
陈伟鸿:您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讲,如果您参加了我们4千人的大调查的话,你的选择会是哪一项?
李广乾:应该是第三项。
陈伟鸿:和刘先生认同的标准答案是有差异的,刘先生来告诉我们,你们俩人的差异在哪里,这个差异又是什么。
刘海涛:是这样,其实我觉得你把整个系统叫做传感网还是物联网,并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它的本质和体系是什么?比如在国际标准化组织里面,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传感网标志化工作组里面,它的物联网就是三层体系架构,和中国说的物联网三层体系架构是完全一致的,从感知层,到网络传输层,到应用服务层。一点是中国和国际上的一个说法不完全一样的地方,但其实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一样的。另外,我觉得说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互联网云计算,以及传感网,或者物联网,它们是不可分的,但是计算机还是计算机,它是互联网重要的交互支撑,是重要的支撑部件,但是不能把计算机叫成互联网。
姚志坚:我个人理解,它是有现阶段,比如说是从网络层面,还是从应用层面来理解的问题,因为一般老百姓,他在理解物联网的时候,他基本是从网络层面来理解。
陈伟鸿:先有一个网络的概念。
姚志坚:对,类似物联网,他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因特网的网络,物联网它就是物与物之间的网络,从网络层面,老百姓的理解。
陈伟鸿:就把我的沙发和刘先生的沙发能够连在一起,通过网络连在一起。
姚志坚:对,这个理解它就包括传感网,再加上一个传送网,老百姓没有理解到后面的应用系统这部分,而应用系统,它的这种高度的互联之后的这种,应该说更加智能化的应用,全局化的智能决策的,对数据的处理,形成物联网应用层面的理解,可能现在大家没有很多切身的体会,所以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陈伟鸿:您说的这个很对,其实我觉得可以把学术的研究留给专家去进行,对我们普通的百姓来说,我们需要知道它的应用和它对未来生活的改变到底体现在哪里。我在网上看到很多对物联网的质疑,不仅仅质疑说是不是有人凭空创造了这样一个概念,它到底是一个大忽悠还是一个彻底的革命,如果你来选择,你给网友的答案是什么?
刘海涛:应该说是一场彻底的革命。刚才那位先生说,物联网首先给用户的是感知,不是网络。比如刚才说的消防系统,对于消防队员,对在失火现场逃生的人员来说,首先想的不是网络,首先想到哪里有火,哪里有人。因此,物联网给用户直接的感受是感知,不是网络,网络是个透明化的东西。
陈伟鸿:所以这个是互联网跟物联网在应用当中的一个区别,你认同刚才我们举的这个例子吗?
姚志坚:这个我认同,但是因为什么?它的这个名字,中文名称,它就让人感觉到这就是一张网络,物联网它就是一张网络。所以这个东西就是什么呢?我们怎么去理解,它有学术意义上的一个理解,有精神的理解,但是对绝大多数,像我从事移动通信,像我在宁波有710万的中国移动用户。
陈伟鸿:你们也是一个网。
姚志坚:那是一个网,老百姓理解,移动通信就是有移动网,我们提供网络服务,不是说你提供的是应用服务、同化服务,我们提供的是网络服务。
陈伟鸿:我们习惯将无形的东西将它有形化。
姚志坚:对,真正感知部分不太能够,感知部分老百姓不太能够体会到、看到,这是一个关键。
刘海涛:中国物联网都是指以感知为核心,它不是物和物的互联,而是感知,更多的是一种群体效应的社会化的感知。中国应该做的,这样我们把它凝练出一个共性平台,你把共性平台做好以后,我买来你这个东西,简单的二次开发,我就可以投入应用了,这样一来,谁抓住了它这个东西,谁就是物联网界的比尔盖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