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将率先建成我国第一个物联网中心。位于嘉定的我国最早研发物联网技术的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将与我国第一个“无线城市”嘉定加强合作,强力推动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并尽快完成1—2项应用示范工程。
利用传感器、射频标签和智能网络等技术,在种种物品间建立联系,从而实现人对物或物对物的互动的“物联网”,被认为是继互联网之后下一个万亿级的信息产业。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物联网标准化工作组组长刘海涛博士向记者解释了“物联网”的重要意义。他介绍,信息技术是由三大部分构成,即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最先引发信息产业浪潮的是围绕终端处理技术,即计算机硬件,也就是最早起家的是卖电脑的;而后产业重心就转移到围绕做软件,做内容,充分利用网络方便传输这一特点,发展起了巨大的网络产业和相关产品产业链,形成了第二次信息产业浪潮;而如今,人们开始意识到信息产业要有新的发展,必然要延伸和拓宽到信息的获取这一端,原则上所有的“物”的信息都可以被感知和控制,这必将引发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的到来。物联网概念的核心不是网络,而是感知,是信息的获取,它在国际上最早就被称作“传感网”,后来这一概念被更广义地解释为“物与物的联系”。而就像软件离不开硬件一样,物联网不是简单地指一个“新的网络”,而是以充分开发信息获取方面的技术为基础,依托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卫星网络及终端处理设备而发展的一个新的信息产业体系,运作起来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将更好地带动网络产业和信息处理设备产业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在不远的将来,物联网技术就会大大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刘海涛博士介绍:“中国的物联网发展是与国际同步,并且是独立起步的。”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微系统信息网”项目,这是中国第一个物联网科研项目,后来又改称国际通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项目得到了中科院、上海市科委、上海市信息委的大力支持。中科院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已在不少领域尝试实际应用。著名的例子是去年5·12抗震救灾中,就用了微系统所的传感网技术将堰塞湖开堤引流前的状态信息通过卫星实时传到了北京中南海,以帮助准确的决策。刘海涛表示,国家将物联网列为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后,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快研发与物联网有关的核心技术,二是尽快形成物联网国家技术标准。据他透露,中国目前也正在积极参与国际物联网标准的制订。
据悉,在上海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上海物联网中心已定于3月2日在上海市政府多功能厅正式揭牌。该中心由上海市嘉定区政府和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组建,将依托中科院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以及位于嘉定的其他国家级科研院所,建成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及核心实验室、物联网应用研究中心、与中国电信共同组建中心实验室、并建成与传感技术密切相关的微能源研究中心。通过深化院地合作和产学研联动,力争在两三年内基本建成物联网应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并利用嘉定已基本实现的“无线城市”基础设施优势,完成1—2项示范工程,率先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成果。据悉,示范项目意向包括交通管理、社区医疗、嘉定马陆葡萄园的现代农业项目等。据嘉定区区长孙继伟介绍,嘉定区先期将拿出轨道交通11号线城北站北侧的280亩土地(分二期,一期80亩,二期200亩),作为物联网研发和工程中心建设用地。物联网其他相关项目的用地也将优先保证。区市各级政府也将为推动物联网建设给予资金扶持和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