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概念从提出到形成,用了整整10年时间,而随着智能电网、车联网等重点应用的全面展开,预示着物联网时代的真正到来。
物联网概念从提出到形成,用了整整10年时间,而随着智能电网、车联网等重点应用的全面展开,预示着物联网时代的真正到来。
借力物联网推进国防交通建设
笔者从5月26日在沪举行的智能交通发展高峰论坛上获知,首个“物联网停车场”将现身上海新天地,届时驾车族可享受多种智能服务,如提前上网预订停车位,进入停车场时无须停车就能完成付费。
物联网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技术上,物体通过智能感应装置,经过传输网络,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最终建立物与物、人与物之间能够自动化信息交互与处理的智能网络;应用上,是指把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联接到一个网络中,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来管理生产和生活。借力物联网加速推动国防交通建设与发展,应从3个方面入手。
构建保障单元的身份认证体系
发展物联网,需要从“物”做起,而对于交通运输建设而言,首先要加速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尤其是要做好交通运输诸要素身份的有效快速识别与认证。
一方面,要做好新物联要素的信息化建设。应以国家大力发展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为契机,加速推进基于RFID技术的停车引导系统、交通实时指挥系统、公交线路管理系统、车辆年检核查系统等新型物联信息技术的建设与发展,扩大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与使用范围。另一方面,要做好对已有建设成果的转化与更新。即在现有的交通信息化和智能交通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推动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在物流管理、运输工具以及手机支付等方面的应用,逐步构建“物流精准管理体系”、“车联网体系”和“出行移动支付体系”,从而有效实现运输工具和交通设施这两大交通要素的身份识别与认证。比如,可以通过同已经建立的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来实现对交通基础设施要素的识别与认证;对于公交IC卡、一卡通等服务系统,可以通过对后台数据的深入挖掘,逐步实现交通要素中“人”这一交通主体的联网识别与认证,进而为国防交通建设中的诸保障单元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身份认证体系。
构建动员信息的精准获取体系
动员信息的精准获取体系,主要是指能够实时、有效、准确地获取交通保障诸要素的静态性能信息和动态运行信息。尽管我国已经采用了“微波检测器”、“GPS卫星定位”等交通传感器,交通动员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得到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所采集的信息还各成体系,难以互联共享。
因此,要构建“物物感知”与“物物相联”交通动员新体系,在现有的交通动员数据采集系统的基础上,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要军地一体规划。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要切实履行好协调职责,实现未来军事需求与国防交通建设目标的有效衔接,在安全保密的基础上,尽量使军队建设项目有效搭载地方建设项目。二要做到数据标准一致。只有标准一致才能技术兼容,才能实现网络通畅。具体讲,就是要通过实行统一的信息系统技术标准、信息系统与信息化装备兼容标准、信息安全标准,构建互联互通的交通动员信息平台;通过制定各交通信息子系统数据应用传感器的数据输入标准,规范所采集的交通要素信息的存储格式;通过制定各交通信息子系统的数据输出标准,规范各交通要素信息的接口格式。
构建交通保障的智能网络体系
完善交通运输物联网应用平台,即将物理世界的不同交通保障要素同虚拟世界的交通保障要素建立镜像关系,并通过基于智能化的数学模型,实现对交通运输系统物联信息的分析与显示。
当前,一方面要加速交通运输物联网应用平台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物联网应用平台的交通要素更新、交通要素寻址、物物关系管理、交互语义翻译等运行机制,做到能够实时掌控各交通保障要素的功能交互和服务需求,以实现交通运输物联网应用平台运行的最优化。另一方面,要加速交通动员网络系统的优化与升级。逐步建立整个动员系统与交通运输物联网平台共享的数据环境,形成纵横交错、互联互通的动员网络体系。同时,交通动员系统按照直接、精确和有序的原则能够与交通运输物联网平台相对接,实现交通动员需求体系与动员保障体系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信息链”与共享共用的“信息流”,相互适应、相互衔接、良性互动,实现动员保障与军队需求的“高匹配度”,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作战对交通动员的需求,实现交通保障网络的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