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联网概念兴起之前,电信运营商将物联网称作M2M;在物联网概念兴起之后,电信运营商将M2M称作是物联网现阶段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中国电信运营商很早就进入了物联网领域,并将物联网作为一种信息化业务,推向了市场。
在物联网概念兴起之前,电信运营商将物联网称作M2M;在物联网概念兴起之后,电信运营商将M2M称作是物联网现阶段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也就是说,中国电信运营商很早就进入了物联网领域,并将物联网作为一种信息化业务,推向了市场。
早期,运营商物联网市场主要集中在一些个别行业,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演进,以及国家对物联网产业的推动,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业务越来越多样化,开始更多地从行业走向公众。
但这并不仅仅是为了赶上市场发展的热点,运营商发展物联网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网络建设完成后,巨大的网络能力需要多样化的信息化业务来释放,而物联网业务对网络的天然依赖和广阔的蓝海市场,给运营商提供了充分想象空间。
于是,物联网成为运营商信息化转型的重要方向。而在此背后,不为人知的是运营商几年来的彷徨和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定位和市场调整。
为了安全
安全需求点亮了运营商的物联网市场,同时也限制了运营商的发展思路。
如果梳理电信运营商的各类物理应用,就会发现,这些应用所满足的首要需求大多都是安全。不论是在行业领域,还是在公众客户领域。
同样,如果梳理运营商的物联网发展历程,就会发现,有一个城市无法绕开,这个城市不是无锡,而是重庆——中国移动很早就在重庆开展了物联网研发和试点工作。
物联网的安全属性也恰恰来自于重庆。据一位业内老兵回忆,早年数据中心的一次大火,促使重庆移动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更智能、更有效的方式来做到机房安全保障。
2006年,中国移动在重庆上线了M2M运营中心。物联网所具有的第一时间得到信息、第一时间做出判断、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实施救援等特征,让重庆移动获得了安全问题的解决之道,也为物联网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M2M业务与各类安全需求迅速对接,诸如车务通、电梯卫士、宜居通等源于安全的物联网应用纷纷推出。
重庆市同时成为各地政府中物联网业务的首批买单者:2008年9月,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要求所有电梯必须使用电梯运行管理系统。当年12月,重庆渝北区人民政府与重庆市质监局联合发文,决定在渝北区推广电梯运行管理系统,选择中国移动的电梯卫士产品作为试点产品。此后,重庆市巴南区、沙坪坝区、涪陵、合川等地开始相继推广这一业务,广东、辽宁、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湖南、内蒙古、宁夏等地也开始选用这一产品。2009年下半年,重庆市再次投入千万元,将物联网业务应用到车用气瓶、工业气瓶和液化气瓶的各个环节的实时动态监控上。
重庆模式为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发展抒写了两条规则,一是满足特种行业、特殊行业安全需求,二是政府采购。
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运营商物联网业务的开发总是绕不开安全二字,新业务与安全之外的广泛市场需求无法实现对接,即使是为非安全需求开发的业务,也总把安全生生的放在首位,而没有考虑更多可能,例如面向智能家居的各类产品;同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寻求政府买单成为物联网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走向公众?
那么,在安全之外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呢?运营商此后改写了上述第一条规则,但仍旧遵守着第二条原则——这或许是物联网到现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仍旧没有规模商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市场行为在很多时候都是“短视”的,拥有销路或许也就意味着开拓新增市场动力的不足。
2010年前后,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门槛,如何跨越高能耗的发展模式,成为各方讨论的关键,低碳、节能成为共识,传统的城市运行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对城市的要求,城市只有更“智慧”才能更好服务于人,因此物联网被重度“发现”了: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慧社区、智能楼宇等等一系列物联网解决方案都无一不指向低碳。与此同时,物联网又似乎能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实现信息化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因此智慧城市备受各地青睐,全国有20几个城市出台了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上海甚至将智慧城市写入了《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硬币的另一面是,智慧城市也点燃了整个通信产业的“激情”,包括运营商在内的整个产业链条看到了商机,智慧城市需要建成或制造:全面感知的传感网,高效传送的光网络,无所不在的移动网络,智能分析的云平台,以及海量的数据中心和智能终端设备。
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智慧城市建设,是在物联网的概念之下,行建网之实,是“圈地”,而非“种地”。那么老问题又来了,已经建成的和即将建成的巨大网络能力如何释放?
电信运营商为智慧城市规划了各种物联网应用,这些原本处于单个行业的物联网应用,将在城市运行系统中整合在一起,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物联网体系。在此背后,业界并没有看到的是可行性分析。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行业,由市场本身产生大规模商用的物联网业务。物联网不可能永远依靠政府买单。
这一次,运营商找对了方向,但还没有找到办法。拥有庞大用户资源的运营商,跨出了陌生的各行各业,在公众领域推广物联网本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运营商需要的是找到一个用户或广告主或者谁,愿意买单的“杀手应用”。
学习“种地”
将建网比喻为“圈地”,将推广物联网应用比喻为“种地”。前者是运营商擅长的,后者是运营商想做的。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没有做成,在物联网时代运营商仍有机会。
首个机会就是“车联网”。2010年,中国联通在济南智能交通的成功被业界誉为,电信运营商找到的首个3G行业应用突破口,通过为公交公司提供3G视频监控系统,中国联通的用户中多了数千辆公交车。
这个接近公众客户的行业案例的成功给了运营商启发。虽然,目前物联网业务大多是很小的、碎片化的细分市场,但有一个细分市场却天然拥有规模优势,那就是汽车。车联网,于其说是车的联网,倒不如说是驾车的人的联网。因此,越接近公众客户的行业市场越拥有规模商用物联网的可能。
此后,中国联通与上汽合作推出了荣威350智能汽车,中国联通也确立了在智能汽车领域再造一个新联通的发展目标;同期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也纷纷挺进这一市场。
车的需求其实也就是人的需求,因此在智能汽车领域,电信运营商完全能够从管道运营商,转变成为物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关键在于运营商能不能无限接近用户。
声音
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副秘书长邢涛:物联网将走向泛在网
经过2009年、2010年两年的“狂热”,2011年物联网的热度有所下降,到2012年,物联网的热潮将会退去,物联网的真正大发展,需要参与各方耐得住寂寞。从2012年开始,有关物联网技术的攻关和研究,将会由此前核心的传感网领域逐步扩展到泛在网领域,从短距离互联与传感器网络延伸到无所不在的网络。
联通物联网研究院院长祁晓荔:要勇于尝试
现在大家都在做标准,从感知层到网络层,再到应用层,从各行各业的具体要求再到各种应用场景,各种各样的标准何止千个、万个。等这些标准都明白了,我们的物联网时代和机遇就过去了。例如,汽车是一个移动的群居场所,车载应用的市场非常诱人,对联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通信业务。
电信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安民:智能交通前景看好
智能交通是物联网领域具有最高价值的应用之一。通过车联网,社会可以提高交通效率,运营商可以整合信息服务。事实上,智能交通是以公路交通为主进行界定的。公路交通以车为主,连接到网络中,通过信息搜集、处理并共享大量信息,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互联网之间互相连接,形成环保、舒适的驾驶体验。
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许利群:数据经营是关键
在物联网领域作为通道,运营商仍然有很多挑战,首要的就是要解决短程通讯的可靠性问题。硬币的另一面是,运营商仍旧可以主动做一些很有意思的工作,例如,在物联网网络之上的应用层,运营商可以独立开发,也可以合作开发众多应用,将数据进行归档、存储以及开发,变简单的数据传输和数据管道为智能管道,实现运营商自身的转型。